![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省人民政府](images/logo.png)
![長者專區 長者專區](images/zzzq.png)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多達百余處
日前,《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首次作為國家戰略寫入廣東五年規劃。“十三五”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效應”不斷增強。如今,《規劃綱要》將“雙區”引領擺在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全文直接點出“粵港澳大灣區”就達100余處,涵蓋科技、產業、基建、開放等重要領域。
“廣東‘十四五’期間,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兩個國家戰略的政策效應持續釋放、放大。”國家發改委區域發展戰略中心戰略一室負責人張燕建議,同時還應推動與京津冀、長三角、海南自貿港等重大國家戰略全面對接,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的比較優勢,打開新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列入“總體要求” 與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并列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沒有單列篇章,而是將“雙區”引領放在“總體要求”中,與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并列。
對此,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葛長偉介紹,這樣安排是為了更好貫徹落實國家賦予廣東的重要使命和省委“1+1+9”工作部署,充分體現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的支撐引領作用。
展望“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雙區”引領要在有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高效暢通經濟循環、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高地和深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五個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在《規劃綱要》具體章節中,廣東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各項工作,深度融入全省發展布局中統籌安排,以發揮最大效益。
2020年,“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從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到高校聯合科研,蔚然成風的科技創新合作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將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引領,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隨創新而來,是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的澎湃浪潮。《規劃綱要》提出,要依托大灣區產業齊全的優勢,搶抓全球化深度調整的機遇,提升大灣區產業在全球產業格局中地位。
“粵港澳大灣區的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集聚了全球最強大的以硬件制造為基礎的新一代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張國華表示,而無論創新還是產業發展,都需要“軌道上的大灣區”等基礎設施帶來要素在空間上的高效配置。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軟硬聯動的成效正在顯現。一方面,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建成通車,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建設,推動“1小時生活圈”加快形成。一方面,通過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為粵港澳大灣區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引領作用提供堅實基礎。
《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平臺,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推動內需與外需、進口與出口、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貿易與產業協調發展,提高投資和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
大灣區建設內容貫穿各大重點任務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將大灣區建設內容貫穿到科技、產業、基建、開放等各大重點任務中。圍繞以上領域,廣東對“十四五”期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要求。
“‘十四五’期間,大灣區發展的重中之重是要建設大灣區國際創新中心。”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艷華說。
《規劃綱要》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引領。
“關鍵之一是著力提升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實驗室和科研機構為核心的創新基礎力量。在此基礎上,強化與港澳資源協同配合,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聚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同時,還要強化人才支撐,打造大灣區創新人才高地。”葛長偉說。
對此,《規劃綱要》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主要牽引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廣州創新合作區等三大創新合作區;繼續推進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等。
為了讓創新資源和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高效流動,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規劃綱要》提出,打造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東聯海峽西岸、聯系長三角地區,西通桂滇黔、連接成渝地區,北達湘贛鄂、連通京津冀地區的“三橫四縱” 綜合運輸通道。到2025年,全省鐵路運營里程達6500公里,其中高快速鐵路運營里程36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2500公里。
此外,廣東還將攜手港澳共建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大灣區有著國際一流的空港、海港,要利用好這個優勢,加快粵港澳三地的現代化發展。”毛艷華說。
在創新基礎之上,粵港澳大灣區還將加強產業合作,加快推動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建設。《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廣州南沙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加快推進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建設,攜手澳門積極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打造珠江口西岸新的經濟增長極。
在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改委原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仍有巨大空間。
接下來,廣東將以規則銜接為重點推進粵港澳合作,推進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和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加快建立。《規劃綱要》提出,建設新型國際貿易中心,支持國際分撥、中轉集拼、離岸貿易等新業態發展,建設全球溯源體系、全球報關系統等國際貿易服務平臺,進一步擴大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關鍵領域對外開放,大幅度推動金融、文化、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
對接其他國家重點區域戰略
放在全國格局下觀察,“十四五”時期的粵港澳大灣區,被國家賦予了更重大的使命。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
在毛艷華看來,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內發展較快、條件較好的地區,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實力雄厚,已經具備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的優勢,形成明顯的規模效應,在構建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以及提升穩定性方面擁有較強競爭力。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以這些城市群為引擎,以創新為引領,提升帶動全國產業鏈升級和競爭力升級,推動全國實現高質量發展。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特別強調,強化與國家重點區域戰略對接,加強“雙區”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海南自由貿易港、黃河流域、成渝地區等戰略對接、協同聯動,推動與雄安新區深度交流合作。
同時,深化省際交流合作,積極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促進泛珠三角區域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廣東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可以“博采眾長”,借鑒各個重大戰略中具有原創性的創新制度設計和開放舉措,同時也深化與其他地區產業鏈的合作互補,從而在國內大循環中優化產業鏈布局,實現產業鏈的高級化、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