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印發處置船舶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包含13方面內容
10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處置船舶污染事故應急預案》(下稱《預案》),對組織體系、運行機制、應急保障、監督管理進行了規定,旨在提高船舶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能力,最大程度控制、減輕、消除船舶污染事故對水域環境及水域資源造成的危害。
《預案》規定了包括預警、應急處置、后期處置、建設規劃和資金、應急隊伍、物資、醫療、交通、通信、治安、演練、宣教培訓、責任與獎懲等13方面內容。
預警方面,氣象、海洋等有關單位根據各自職責,按照相關規定向有關方面發布相應自然災害預警信息。相關地市政府和行業行政主管部門研判可能發生船舶污染事故時,應及時通過國家預警發布系統、海上交通管理系統、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渠道或方式向事故發生及影響區域公眾發布預警信息,通報各成員單位及事故可能影響到的相關地區。
應急處置方面,船舶污染事故信息報告內容主要包括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原因;事故船舶資料及碼頭資料,船員及船舶所有人聯系方式;載運貨物名稱、種類、數量、包裝措施;污染物的名稱、種類、數量;自控能力及可能繼續發生泄漏的情況;氣象、海況、水流狀況;污染物泄漏和傳輸擴散狀況。
根據船舶污染事故的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船舶污染事故應急響應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ⅠV級四個等級。應急響應終止應考慮下列要素:污染事故現場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源泄漏或釋放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內;事故造成的危害已徹底消除,無繼發可能;事故現場各專業應急處置行動已無繼續的必要;對環境敏感區的威脅已得到排除;已采取必要防護措施,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事故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且盡量低的水平。
應急保障方面,《預案》明確,船舶污染事故應急處置中所需應急資金應由污染責任方承擔。對于無法找到或追索相關責任方的,處置中涉及政府職能的經費按照有關財政管理規定解決。社會應急力量參與省內事故災害應急救援的,所發生的人工、食宿、裝備、材料損耗、交通運輸等相關費用,如需給予補償的,在參加救援行動結束后,可依據有關規定申請補償。船舶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力量主要由政府應急隊伍、相關企業應急隊伍和軍隊、民兵組織等組成。必要時,省海上搜救中心可請求軍隊和民兵組織參與船舶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工作。
監督管理方面,《預案》規定,各級船舶污染事故應急指揮機構應定期組織船舶污染事故應急培訓,對相關成員單位和企事業單位從事船舶污染事故應急指揮協調和應急處置的人員進行應急管理和操作技術方面的培訓。對在船舶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應依據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對負傷和犧牲人員,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和單位按相關規定予以補償或者追授。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處置船舶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的通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