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長者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專區 > 最新政策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2445號建議會辦意見的函
粵辦函〔2019〕200號
來源:本網時間:2019-07-29 14:33
【打印】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十三屆全國人大

二次會議第2445號建議會辦意見的函

粵辦函〔2019〕200號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

  現就馬化騰代表提出的《關于綜合發揮區域核心優勢,全面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建議》(第2445號),提出如下會辦意見:我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代表所提建議對于我省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們將在今后工作中認真研究吸納。有關工作情況如下:

  一、關于更好發揮大灣區開放門戶優勢的建議

  (一)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在大灣區設立總部。

  近年來,我省特別是大灣區內地各市大力發揮區位、政策和市場環境等優勢,吸引了箭牌、寶潔、杜邦等一批大型跨國公司以及外向型港澳臺企業進駐,為發展總部經濟奠定了基礎。一是營商環境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明確將企業開辦壓縮為設立登記、公章刻章、申領發票3個環節,開通“企業開辦一窗受理”系統,開辦企業全鏈條辦理時間不超過5個工作日。二是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借鑒港澳經驗推動廣東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形成385項創新經驗,其中102項在全省推廣、21項在全國推廣。三是打造招商重大平臺。攜手港澳在法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地舉辦了大灣區投資營商環境推介會和經貿合作交流會,組織開展中國(廣東)—美國投資合作交流會、中國(廣東)—歐洲投資合作交流會等,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組織總部落戶大灣區。我省將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性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加大政策鼓勵和支持力度,發揮好“走出去”“引進來”的開放門戶作用。

  (二)深化香港和深圳科技合作。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目標。2017年1月,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簽署了《關于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明確雙方合作發展河套地區為“深港創新及科技園”,共同建立“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當前深圳市正在全力推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開發建設。一是深圳市已積極開展深方區域總體發展規劃、科技產業規劃、交通規劃等研究,經多輪修改完善并征求港方意見,已形成初步規劃方案。二是合作區已規劃建設深港協調創新中心、深港國際科技園、國際生物醫藥基地三個創新載體,對合作區土地空間和建筑物權屬進行了全面梳理。三是合作區已引進科研項目和平臺63個,與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簽訂戰略合作協共建三個高端平臺。下一步,我們將充分融合和發揮粵港澳三地創新優勢,更好積聚全球創新資源,高起點參與國際科技前沿合作與競爭,共同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高標準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創新載體;推動建立三地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互通共享、跨境產學研協作、知識產權保護、跨區域科技創新投融資等體制機制;深化三地協同創新,積極支持港澳科研力量參與在我省實施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以及省內科技計劃項目,共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未來競爭的技術先發優勢。

  (三)支持澳門開放多元發展。

  我省高度重視深化粵澳合作,支持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一是完善合作溝通機制,不斷完善粵澳合作聯席會議等溝通協商平臺,簽署粵澳實施《粵澳合作框架協議》重點工作,加強與澳門特區政府的溝通對接。二是推進產業合作發展,加快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積極向國家爭取先行先試醫療政策在橫琴落地實施,推進廣州南沙葡語系國家商品展示銷售綜合平臺建設、中山與澳門合作創建國家級生物醫療科技創新區等合作項目。三是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港珠澳大橋建成順利通車,珠澳口岸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新型通關模式,加快推進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基礎設施及查驗配套設施建設工作。四是推動粵澳青年創新創業,積極做好粵港澳大灣區澳門青年實習計劃等品牌項目,進一步凸顯大灣區創新創業的特色優勢,吸引更多澳門青年來粵實習,為澳門青年來粵創新創業搭臺搭梯。下一步,我省將積極推進與澳門的全面合作,支持澳門適度多元發展,為澳門新興產業拓展發展空間,著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與澳門共同推進特色金融、醫療健康、科技創新、商貿會展、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履行好服務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的重大使命。著重抓好珠海橫琴創新合作區建設,推動在橫琴部署更多高端創新資源,在科技創新平臺、重大科研項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方面推動澳門聯動發展,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民生領域融合發展,研究便利港澳居民在粵居住生活的公共服務和支持港澳青年在粵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創業、就業、實習工作機會。推進跨界基礎設施建設和通關便利化,不斷完善港珠澳大橋的運營管理和機制安排,研究推動澳門輕軌銜接國家高鐵網絡。加快新橫琴口岸建設;推動進一步完善澳門單牌機動車便利進出橫琴政策措施。

  (四)加強與泛珠三角區域聯系合作。

  在引領和帶動泛珠三角區域協同合作發展方面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推進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以珠江—西江干線航道為主通道,構建兩廣、連接東盟、通達港澳、輻射云貴、江海聯運的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增強區域發展支撐能力。強化產業合作對接,推進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深化沿江生態合作,推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和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建設。二是推進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建設。推動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一區三園”建設,促進三省(區)產業梯度有序轉移、要素雙向自由流動以及貿易、文化、旅游、人才、金融等多領域協同發展,辦好泛珠區域高鐵經濟帶建設工作現場會暨第四屆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聯席會。下一步,我省將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高鐵經濟帶、瓊州海峽經濟帶等沿江沿海沿線經濟帶為支撐,促進珠三角地區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推動粵東西北地區與周邊省區協同發展。

  二、關于促進大灣區產業鏈全面升級的建議

  我省推動三地發揮綜合優勢,積極構建以創新為戰略支撐、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相配套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是優化大灣區制造業布局。高起點培育建設電子信息、汽車、智能家電等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著力解決產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和短板。實施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聚焦攻堅行動計劃,重點支持先進裝備項目招商引資、落地建設和自主創新。推動大灣區電子信息與軟件服務業發展。二是加快建設培育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建設國家建設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成為目前全國10家國家級創新中心之一。以“企業法人+聯盟”的形態,整合行業產業鏈骨干企業、高效、科研機構、生物醫藥等15個領域布局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優化大灣區創新資源,建立共享機制,推進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目前共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01家,省級1245家。三是推動大灣區生產服務業發展。推動工業設計加快發展,重點培育廣東工業設計城(順德)、深圳中芬設計產業園、深圳設計之都產業園等設計師超千人的工業設計基地。推進供應鏈管理創新發展,目前我省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供應鏈服務企業已達10個。四是推動大灣區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出臺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方案,推出支持企業“上云上平臺”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的若干扶持政策。開展區域試點示范,選取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地市開展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五是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2018年我省經營性互聯網文化單位8581家,同比增長63.2%,中小微文化企業大量涌現,網絡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推動文化與金融、科技、旅游等融合發展,支持通過“互聯網+”、生產工藝智能化改造、加大技術研發與創意設計等方式,促進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數字文化產業原創能力建設,組織多場動漫原創、政策宣講等培訓班,推薦文化創意人才參加數字文化產業相關培訓。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4K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建設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先導區,推進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推進工業互聯網新應用,培育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推進工業綠色發展,開展清潔化制造,深入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二是加快建設制造業高水平創新平臺。全力推動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前三批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創建工作,高標準籌建第四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重點支持新興支柱產業的標志性重大項目落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兼并重組、顛覆性創新成果轉化等。三是推動智慧城市群建設。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信息流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建設。積極推進電子簽名證書互認在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等領域深入應用,推動大灣區貿易便利。推進云計算在大灣區應用實踐。四是加強數字經濟和工業互聯網合作與交流。舉辦“2019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大會”等活動,深入研討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展示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最新成果以及工業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的成效,引導企業與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對接合作,促進數字經濟創新要素集聚。五是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集聚高地。培育發展文化產業園區、集聚區,提升文化產業集聚水平,促進文化產業實現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加快出臺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系列政策,更好發揮產業政策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為文化創意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創造一流發展環境。

  三、關于激發高端人才潛力的建議

  人才是第一資源,打造人才高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內容。當前,我省積極發揮大灣區建設對人才的“虹吸效應”,不斷吸引和集聚大灣區建設所需的各類人才。一是構建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制度,搭建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平臺,建立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全面實施“廣東省人才優粵卡”制度,開展外國高端人才服務“一卡通”試點,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工作和外國人才簽證制度。二是深化高校合作對接,廣州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合作辦學協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落戶南沙。香港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等高校落戶大灣區內地相關工作有序推進,推動新機制、高起點籌辦大灣區大學。三是持續推出便利港澳居民來內地就業創業的政策舉措,取消港澳人員內地就業許可,將在內地(大陸)求職、工作的港澳臺人員納入基本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對象范圍,提供“一站式”就業創業服務。四是加強粵港澳青年交流合作,實施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澳門青年實習計劃,2018年共組織845名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地7市實習,22名澳門青年在廣州市實習。舉辦粵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培訓班,邀請專家授課,加強業務指導和經驗分享。配合澳門特區政府舉辦“奮斗青春、放飛夢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等活動,促進粵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努力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一是全面落實《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的實施方案》,加快建設“1+12+N”創業孵化基地體系,強化創業扶持政策供給,吸引更多港澳青年來粵創新創業。二是擴大粵港澳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互認范圍,探索開展粵港澳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推動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便利執業。三是優化提升“珠江人才計劃”、“特支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四是貫徹落實大灣區對境外高端和緊缺人才實施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加快出臺我省實施細則,打破人才流動“個稅墻”。

  四、關于更好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建議

  營商環境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我們注重依托港澳營商環境優勢,學習借鑒港澳先進經驗,同時支持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大灣區建設,著力推進營商環境改革。一是出臺“實體經濟十條”“外資十條”等改革措施,壓縮企業開辦環境,開通“企業開辦一窗受理”系統,提升粵港澳投資貿易自由化水平。二是營造各方參與推進大灣區建設發展的良好氛圍。粵港澳三地政府不斷健全高層會晤、聯席會議、專責小組等常態化合作機制。工商企業界建立粵港澳合作促進會等民間交流平臺。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和創新生態鏈、企業家等聯盟,舉辦近百場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峰會等活動。三是積極穩妥開展宣傳,聯合港澳在法國、英國、意大利、日本等地舉辦大灣區投資營商環境推介會和經貿合作交流會,攜手港澳走出去推介大灣區,進一步擴大粵港澳大灣區的宣傳影響力度。

  下一步,我省將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法治化市場化營商環境,加強宣傳引導,支持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一是以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三個自貿試驗片區為引領,大力推廣復制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推廣“一照一碼”改革,推行投資項目“一站式”審批服務,大力推動“數字政府”建設,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應用,推進口岸通關大數據建設,加快市場監管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動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標準相適應的制度規則。二是推動創新公共決策機制,擴大社會參與,逐步建立和完善大灣區政策協調機制,探討成立社會參與的協調機構、聯盟及溝通平臺。三是鼓勵粵港澳三地工商界、學術界、行業協會建立多形式合作機制,促進三地民間交流合作。推動建立大灣區發展研究院和咨詢會,深化重大問題和重大政策前瞻性研究,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持。四是加強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宣傳引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推介活動,暢通公眾意見反饋渠道,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大灣區建設的良好氛圍。

  以上意見,供參考。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6月10日

(聯系單位及電話: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020-83132398)

適老化無障礙服務
網站信息
關于本網             網站聲明
聯系我們

020-83135078

僅受理網站建設維護相關事宜

service@gd.gov.cn
新媒體矩陣
網站官方微信 網站官方微信
粵省事小程序 粵省事小程序
粵商通APP 粵商通APP
網站官方微信
粵省事小程序
粵商通APP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