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
會議第6755號代表建議答復的函
粵府函〔2020〕226號
姚祖輝代表:
您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的關于推動大灣區職業教育合作,為香港青年拓寬就業空間的建議(第6755號)收悉,經會同教育部、國務院港澳辦認真研究辦理,現答復如下:
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論述,把大灣區建設作為引領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綱”,舉全省之力予以推進。您提出的有關建議,對于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教育協同創新新路徑,開拓大灣區人才培養新模式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我省將認真研究吸納。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學歷與職業資格互認
我省積極開展大灣區職業教育交流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大灣區學歷、職業資格互認,推動實現合作共贏發展。
(一)加強三地資歷框架對接。2019年6月在珠海舉行了粵港澳資歷框架建設三方研討活動,省教育廳與香港教育局、澳門教育暨青年局、澳門高等教育局分別簽訂《粵港資歷框架合作意向書》《粵澳教育培訓及人才交流合作意向書》,探索構建粵港澳資歷框架,建立大灣區各級各類教育與培訓學分互認機制。
(二)積極推進內地與港澳專科(副學位)學歷互認。2004年11月教育部與香港教育統籌局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兩地各自認可的擁有學士或學士以上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學歷相互承認,內地學士學位、碩士學位獲得者可以到香港高校攻讀研究生學位、博士學位和進行職業學習;同樣,香港高校學士學位、碩士學位獲得者可以到內地高校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其后,內地與澳門在學士學位程度以上的互認也得到實現。2018年以來,我省積極就粵港澳高等專科(副學士)學歷互認工作爭取教育部支持,以及港澳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在我省積極推動爭取下,2019年4月華南理工大學與澳門大學正式簽署本科生“2+2”聯合培養項目協議,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內高校合作的首個雙向雙學位本科聯合培養項目,對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探索教育協同創新新路徑,開拓大灣區人才培養新模式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
(三)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職稱評價與職業資格互認。一是按照國家部署安排,做好建筑領域職業資格與香港專業資格互認工作。在注冊建筑師等6項領域中全國共互認1600多名專業技術人才,近200名香港專業人士取得國家職業資格后在粵注冊執業。二是在省級事權范圍內推動港澳人才在大灣區內地,特別是在南沙、前海、橫琴自貿試驗片區內便利執業。前海實施香港專業服務人才直接提供服務試點,對取得注冊稅務師等20項香港專業資格的人才,通過資質認可、合伙聯營等特殊機制安排執業從業。橫琴試行港澳工程建設管理新模式,積極探索港澳建筑及相關工程服務專業人員和企業在區內執業開業的措施。2017年出臺《關于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人才管理改革的若干措施》,以南沙、前海、橫琴自貿試驗片區為突破口,允許港澳金融專業人才在區內提供專業服務等。2019年起港澳居民可按規定在廣東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和教師資格認定,當年就有574名港澳居民在廣東報名參加了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三是建立廣東省職業資格監管服務體系,做好整體推進粵港澳職業資格互認的基礎性工作。掌握59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在廣東的實施情況,收集36項準入類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互認的計劃與需求,研究需爭取國家支持出臺特殊執業管理政策的職業資格項目。四是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職稱評價和職業資格認可。2019年我省出臺《關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職稱評價和職業資格認可的實施方案》,主要包括推進各領域粵港澳大灣區職業資格認可、構建全面開放的粵港澳大灣區職稱評價體系、完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評價融合發展機制等三方面內容,以更好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職稱評價和職業資格認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自由流動。目前開展的粵港澳職業資格互認主要有“一試多證”和“粵方先認”兩種形式:“一試多證”實現考生通過一次考試同時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香港專業能力評估證書、澳門職業技能證明書,以及國際權威認證證書等多個證書,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有3700多人次參加考試、2800多人合格;在“粵方先認”方面,我省先后出臺了廣東省認定澳門職業技能證明書職業能力第一、二批目錄清單和香港專業能力評估證書職業能力第一批目錄清單,認定澳門職業技能證明書23個職業(工種)、49個等級以及香港專業能力評估證書3個職業(工種)、5個等級持證人的職業能力與持有相同類別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相當,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加強粵港澳三地溝通協作,在國家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框架下,探索粵港澳在相關職業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的合作機遇;同時建立完善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職稱評審機制,以點帶面,推動醫師、教師、律師等多個行業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便利化執業,逐步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創新人才資源的深度融合。
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交流合作,拓寬青年就業與發展空間
近年來我省不斷深化粵港澳職業教育交流合作,著力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大力支持交流合作平臺建設。目前,粵港澳三地已成立粵港澳高校聯盟及近20個專業聯盟、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聯盟、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教師聯合會、職業教育教師發展聯盟、音樂教育與藝術發展聯盟、體育教育與發展聯盟、美術與設計教育聯盟、西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合作聯盟、職業教育產教聯盟等交流合作平臺,并開展了一系列交流合作活動。如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產教聯盟在深圳舉辦了“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論壇(2019)”,三地政校行企共聚一堂,研究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下一步,我省將加大對相關平臺的指導和支持力度,推動各平臺進一步完善運作機制,整合粵港澳三地高校和職業教育資源,促進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二)加強粵港澳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合作。近年來,我省職業院校與港澳不斷加強人才培養方面的交流合作,如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與香港職業訓練局合作,同其屬下香港專業教育青衣分校在飛機維修工程高級文憑專業進行合作,聯合培養飛機維修專業學生超過600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香港職業訓練局合作舉辦“深港聯合培養電氣工程高級文憑”項目,至今已招收9屆學生;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為香港機電工程署技術人員開展制冷與空調項目培訓,與澳門勞工事務局等合作為澳門開展職教、公交、旅游等行業培訓;廣州市技師學院與港澳聯合開展ACI“一試三證”認證培訓工作等。下一步將進一步深化招生培養合作,鼓勵支持廣東職業院校優化培養模式和專業結構,積極擴大面向港澳招生范圍和規模,推動香港副學士學位畢業生來粵就讀相同相近專業,探索與港澳共同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大力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實施新生代產業工人“圓夢計劃”,面向包括港澳地區人員等在內的各類群體開展適應市場需求的教育和培訓,與港澳合作打造培訓高端品牌。通過人才培養合作,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人才資源全面開發、優化配置,為大灣區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三)積極推動粵港澳師生與青年交流。一是加強職業院校交流。繼續推動粵港、粵澳學校結為姊妹學校,發揮我省職業院校資源優勢,通過夏令營、短訓班等形式,為粵港澳三地師生提供交流學習機會,加強學術與技能交流。二是加強師資培訓交流。組織職業院校教師赴港澳開展交流培訓,學習借鑒港澳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等方面的經驗做法,積極探索共同開發課程、教材等學習資源。三是加強粵港澳青年交流。持續推動港澳青少年國防教育體驗,增強港澳青少年對國家民族的認同。以“青年同心圓計劃”為統攬,實施粵港澳臺青少年交流合作發展項目,開展文藝體育、實習學習、創新創業、文化歷史等交流研討活動。加強大灣區青年人才培養、組織建設與思想研究,與港澳青年專業界別加強交流,做好港澳青年人才、大學生骨干培養,開展粵港澳青少年專題調研。四是實施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澳門青年實習計劃。通過依托“易展翅”大學生就業實習服務信息平臺等,組織港澳青年開展內地實習,對大灣區加深了解,規劃未來職業,增強就業創業信心。五是加強就業創業支持服務。除對在粵就讀的港澳大學生加強就業指導與服務外,我省還大力推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引導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創業就業,“10+3”青創基地蓬勃發展,集聚大批港澳青年人才創業發展;建立大灣區青年家園試點30家,搭建12355港澳青年服務熱線,提供信息咨詢、社會融入等多項服務,協助港澳青年企業注冊落戶并投入運營。
三、著力推動職業教育高地建設,打造粵港澳特色職業教育園區
2020年1月國務院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提出要“鼓勵地方試點試驗,在東中西部選擇若干省或地級市先行先試,總結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經教育部同意,擬將深圳市列為國家職業教育高地建設城市,通過部省共建,推動深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為牽引,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根本,對接國家所需、深圳所能、灣區所向,率先建立同深圳經濟社會發展和大灣區職業教育聯動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為“雙區”建設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目前深圳試點行動方案正按程序提交審議。
在深圳試點行動方案中,加強粵港澳職教聯動發展,推動要素流動,共建特色職教園區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和特色。目前深圳與香港職業訓練局合作,正在加快推進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教育園區”,探索中職、高職、職業本科貫通培養模式,共同制定教學標準、共建師資管理團隊、共同開展培養培訓;同時還計劃依托園區建立技術技能人才創新創意創業園,吸引港澳青年來深圳就業創業。下一步,將進一步借鑒您提出的建議,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繼續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建設體系更加完備、制度更加健全、標準更加完善、條件更加充實、評價更加科學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現高端發展、先行示范。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教園區建設,繼續推動深圳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教育園區、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粵港澳大灣區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項目建設,形成人才培養示范效應;充分發揮省職教城及相關地級以上市所建教育城、職教園區等職業院校集聚區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在現有園區內引入港澳職教理念、標準、經驗、資源等,探索多形式、多層次合作辦學;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級以上市積極與港澳合作,積極探索共建一批特色職業教育園區,以園區為平臺,積極探索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學生交流與合作培養機制等,進一步提升大灣區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提升服務大灣區產業發展能力。
四、加大職業教育宣傳推廣力度,促進社會認同
我省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宣傳引導,促進全社會全面正確認識職業教育,推動形成正確的求學觀、就業觀,努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形成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組合拳式”做好重要政策和活動宣傳。通過新聞發布會、專家文章、專題訪談等多種方式,加強職業教育改革政策的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每年隆重舉行職業教育活動周等活動,積極向社會宣傳職業教育辦學成績與社會貢獻、優秀師生先進事跡等。結合專項工作,如世界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省技能大賽等重要賽事,職業院校招生就業季,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論壇會議等,借助主流媒體和新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
(二)持續加大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就和優秀典型案例的宣傳力度。在重要時間節點借勢加強宣傳,如以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契機,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就作為宣傳重點,在央視攝制的反映70周年教育成就紀錄片《教育強國》中增加職教內容;主動溝通媒體,提供典型素材,宣傳報道一批校企合作推進力度大、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好、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的地方典型和一批扎根職業教育、展現工匠精神的優秀師生典型等。
(三)創新手段形式加強職教宣傳。多措并舉,精心設置議題,創新開展職教宣傳。如策劃6路職業教育調研采訪等活動,組織中央媒體深入地方和院校專題采訪,展示職校新風采,報道基層好經驗好做法;組織中央及省內主流媒體,開設“技行天下”節目,宣傳“廣東技工”工程,樹立“廣東技工”典型,打造技能明星;利用政務新媒體平臺加強網上傳播推送等。
下一步,我省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加強與港澳溝通交流,全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省工作的關注和支持。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0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