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慶的各個社區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佩戴著黨徽,終日奔走在社區服務一線,及時出現在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居民身邊,為群眾解決一件又一件大事小情,為社區和居民無私奉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就是居民身邊的“鄰里先鋒”。
第二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肇慶市深化實施“鄰里先鋒”項目,目前已選派300多名黨員干部擔任結對社區“鄰里先鋒”第一書記、組建331支“鄰里先鋒”工作隊、成立315個網格黨支部,組成擁有6000名樓長、1.6萬名隊員的“社區—網格—樓棟”三級隊伍,實現全市304個社區“鄰里先鋒”全覆蓋。這些“鄰里先鋒”工作隊通過履行黨建組織員、民意收集員、政策宣傳員、鄰里服務員“四員”職責,服務網格“大小事”。
“遠親不如近鄰”,廣大黨員在服務鄰里、凝聚群眾中亮身份、作表率,推動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上新水平。
“多轉悠,就能幫群眾更多”
社區是城市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園,社區的和諧、平安、幸福對整個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端州區站北社區坐落于北嶺山下,常住人口超過9000,黨員人數超過700。2020年,站北社區“鄰里先鋒”工作隊正式組建,現有隊員百余名,并設立4個“鄰里先鋒”驛站。
在西南小區一隅的“鄰里先鋒”驛站里,鮮紅的黨旗和“鄰里先鋒服務群眾,結對共建美好家園”的標語十分醒目。“我們驛站里的‘先鋒’,都是由已經退休的老黨員和熱心群眾組成,大家都在這個社區里居住了很多年。”西南小區黨支部書記劉文蘭說。
在驛站的桌面上有一本臺賬,上面按月份詳細記錄了小區里居民們反映的各類問題,如房屋漏水、環境噪音、社區地下管道堵塞、家庭糾紛……每一項記錄都是“鄰里先鋒”一次甚至多次的上門服務。
社區人多事多、復雜多變,難以通過“條條塊塊”的方式按部就班處理。“鄰里先鋒”項目以網格化為路徑,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體系,推動民情在網格中掌握、矛盾在網格中化解、服務在網格中開展。
之前一段時間,有居民在晚上11時后駕車回到小區,存在車速較快、夜間鳴笛等現象,影響到居民正常休息,遭到部分居民投訴。西南小區的“鄰里先鋒”得知這一情況后,專門找到了相關車主,對他們進行提醒,爭取車主們配合。自此以后,駕車晚歸的車主回到小區總是減速慢行、減少噪音,再沒有打擾到居民休息。
平日里,劉文蘭和其他黨員經常在社區里四處“轉悠”,與群眾交流了解訴求,“轉著轉著,說不定就有群眾來反映問題了。多轉悠,就能幫他們更多”。
“小區里有任何問題,‘鄰里先鋒’驛站的老黨員出面,基本能夠很好地解決。”站北社區“鄰里先鋒”第一書記李偉崇說。從2020年來到站北社區后,李偉崇就抓住了老黨員多的優勢,與社區黨員干部一起,發動社區的老黨員投入到社區服務中來。
創新形式提供精細化服務
在端州區星湖社區,有一家特別的“超市”,里面“賣”的不是商品,而是各類便民、貼心的服務,從家電維修、義診、未成年人課堂再到心理輔導等,種類多樣,涵蓋廣泛。
它就是端州區創新打造的“硯都黨員志愿服務超市”。“超市”通過居民群眾“點單”、黨組織“派單”、黨員“接單”的志愿服務方式,實現按需服務、為群眾提供精準服務。
星湖社區積極推進“鄰里先鋒”項目,先后在下轄的居民小區內建起18支“鄰里先鋒”工作隊,成立18個“臨時黨支部”,配套建成6個“鄰里先鋒”服務驛站,在各小區設置18個“聯系點”。同時,星湖社區還創新探索“一諾十聯”等活動品牌,形成以“鄰里先鋒”為依托治理社區、服務群眾的新模式。
所謂“一諾十聯”,是在星湖社區“鄰里先鋒”第一書記陳海濤指導下,小區成立的黨員“聯戶先鋒隊”,通過1名先鋒隊長帶領3名先鋒隊員聯系30—50戶群眾的形式開展服務活動,履行突發事件必聯、文明創建必聯、民意收集必聯、困難幫扶必聯、矛盾化解必聯等“十必聯”職責,了解社情民意,有效將小區居民群眾凝聚到黨組織的服務網絡中,搭起了黨員和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廣儀三區是星湖社區轄區內的一個老居民小區,在這里生活的絕大多數是老年人和兒童,年過八旬的老黨員黎寶珠就是小區黨員“聯戶先鋒隊”的召集人。在黎寶珠的帶動下,小區中有不少老黨員依然堅守在服務社區的第一線,為社區居民無私奉獻。最近,小區經鄰里會商同意,利用上年結余的資金,在公共區域新修建了花壇,種上了綠植,小區建設綠美家園成為新風尚。
踐行宗旨為民造福是主題教育具體要達到的目標之一。肇慶市通過常態化實施“鄰里先鋒”項目,推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投,讓服務進小區、進樓棟,及時有效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我們努力把群眾的所需所盼送到家門口、送進心坎里,讓社區更加和諧幸福。”陳海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