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漢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汲取靈感,打造文旅IP并融入城市場景,升級為“豹貓小鎮”。圖片來源:永漢鎮
白盆珠鎮堅持生態保護和人居環境整治“兩手抓”,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家園。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惠州,一座“生態麗城”與工業新城,但山區和沿海沿江地區發展存在不平衡,當前正通過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其中,典型鎮的培育成為推動“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龍門縣永漢鎮坐落于南昆山國家森林公園腳下,溫泉資源豐富,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惠東縣白盆珠鎮位于東北部山區,自然、人文資源豐富,特色文旅方興未艾,“考古小鎮”加速完善。
兩個文旅重鎮都入選了全省首批典型鎮培育名單,并在日前公布的2023年度省實施“百千萬工程”考核評價結果中被評為優秀。如何抓住新機遇實現新突破?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惠州市龍門縣永漢鎮黨委書記肖開斌、惠州市惠東縣白盆珠鎮黨委書記劉健鋒。
“對照考核指標,補短板強弱項”
以典型鎮培育尋求發展突破
南方日報:不久前,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會召開,會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肖開斌:最深刻的感受是大會進一步指明典型鎮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我們將以更加奮進的姿態,投入“百千萬工程”的建設中。
劉健鋒:大會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氣。接下來我們將對標先進、捋清思路、明確任務、加快落實,讓“百千萬工程”的成效盡快凸顯。
南方日報:作為全省首批典型鎮,如何將考核壓力轉為動力?
肖開斌:入選典型鎮是壓力,更是動力和機遇,我們非常有信心完成典型鎮建設培育。
首先,我們地處廣州、深圳都市圈交會處,去年累計接待游客345萬人次,用好龐大的客流量,永漢鎮的發展必定會上一個臺階。其次,近年來永漢鎮積極爭取債券資金推進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建設,城鎮建設已有基礎。另外,干部發揮模范作用,逐漸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和參與圩鎮建設的良好氛圍。
劉健鋒:壓力還是蠻大的,但我們也意識到這是山區鄉鎮謀求發展、尋求突破的難得機遇。
首先,作為文化旅游類特色典型鎮,我們將梳理典型鎮建設項目情況,聚焦鎮域經濟、人居環境等重點,細化“施工圖”。其次,進一步提升美麗圩鎮品質,“一村一策”制定方案分類培育,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另外,常態化對照“百千萬工程”典型鎮考核指標,進行自查自評,補短板、強弱項。
“考慮產業適配性和互補性”
因地制宜引入產業壯大鎮域經濟
南方日報:今年永漢鎮的“豹貓街”出圈,這一IP是怎么設計的?如何引進企業投資?
肖開斌:我們以打造兼顧辨識度、時尚感和實用性的特色小鎮為目標,實施增龍路段提升改造。從南昆山現存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汲取形象靈感,打造名為“漢寶”的貓咪IP,并將其融入城市場景,升級為“豹貓小鎮”。
在典型鎮建設過程中,我們注重與企業共商共建,主動對接投資企業召開座談會,簡化審批流程,完善基礎設施,創造良好投資環境。同時,對升級業態的商戶門面,由政府資助外觀建設,并實行相應資金獎補。另外,積極拓展市場,與周邊縣鎮村合作,打造文旅產業鏈。
近年來,永漢鎮引進了威士忌、生態旅游等多個產業項目。引進產業時,我們都是考慮產業的適配性和互補性,同時注重企業的環保措施和排放標準。比如,引進云頂威士忌酒廠項目,將制造業與旅游業融合,目標是打造成國家4A級工業旅游景區。
南方日報:白盆珠鎮位于山區,經濟總量不大,發展的限制條件較多,如何實現突破發展?
劉健鋒:我們堅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結合鄉村振興示范帶、三產融合示范鎮和典型鎮的政策支持,以“山湖毓秀·康養休閑”為總體定位,闖出了一條以“三水兩茶一窯址三個節點”為發展思路的美麗經濟新路徑。
首先,發展特色旅游,打造大灣區“溫泉+”旅游小鎮,引進多家溫泉酒店、民宿,以及茶園種植、露營基地等產業,培育出形式豐富的旅游業態。其次,充分利用白盆珠水庫的高品質水資源,引入天然飲用水廠,培育出“蓮花山泉”品牌。同時,擦亮“窯址”名片。白馬窯是廣東最大的青瓷古窯址,通過建設國家級陶瓷標本庫房、規劃建設白馬窯遺址公園等,做好“考古小鎮”的文章。另外,有序開發清潔能源,推動光伏發電、水力發電、儲能電站等新能源項目建設。
“一商鋪一設計,避免千篇一律”
多措并舉提升美麗圩鎮建設品質
南方日報:對沿街建筑風貌的提升過程中,如何避免千篇一律?
肖開斌:我們以“微改造”為總原則,堅持“一商鋪一設計”,與群眾充分溝通,通過優化空間、精致立面、規劃色彩、提升燈光,來重塑街區視覺界面,改善居住環境與游覽體驗。此外,我們還重視街道的公共空間設計,如口袋公園、墻面涂鴉,燈光投影等。
改造過程中,我們也堅持“留改拆”并舉,以保護利用提升為主,留住城市歷史記憶及溫度。比如,結合地方特色打造“豹貓小鎮”,避免小鎮風貌千篇一律。接下來,我們將延續這一思路,把它推廣到永南路、人民路等老城街道的外立面提升中,并繼續深挖和融合新的文化元素。
南方日報:白盆珠鎮如何做到生態保護和人居環境整治“兩手抓”?
劉健鋒:一方面,強化水源保護。為保護西枝江上游水源水質,嚴厲打擊非法禽畜養殖、盜采河沙以及濫砍濫伐等行為,同時與水庫管理局、蓮花山保護區管理處建立聯合巡查機制。另一方面,推進綠化美化。以西枝江水道、S356省道為軸線,開展植樹造林和見縫插綠,升級綠美公園,建設綠道,將沿途景點串聯成線,并引進綠色企業、產業,增厚“綠色家底”。
在推進綠美綠化方面,我們首先摸清家底,找到植綠發力點。堅持規劃“一張圖”,明確“在哪里種、種什么樹”,科學制定“一村一圖、一鎮一冊”,確定綠化重點區域,摸排樹苗的需求量。同時,統籌打造綠美小公園和綠美庭院,在全鎮開展植樹造林和見縫插綠,2023年成功創建“廣東省森林城鎮”。
“產業做到哪配套就做到哪”
完善公共設施提升聯城帶村能力
南方日報:永漢鎮坐落于南昆山,毗鄰廣州增城,如何吸引、留住更多游客,承接更多項目?
肖開斌:永漢鎮的優勢是更容易吸引廣州等周邊地區游客,劣勢在于周邊旅游資源有相似性、競爭激烈。游客的增加、產業的落地,都會對鎮村的接待能力、服務水平、配套設施提出更高要求,我們堅持“產業做到哪配套就做到哪”。
目前,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的整體形象和品質,例如優化交通網絡,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同時,項目落地離不開用地和規劃,我們通過典型鎮建設規劃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鎮村集成規劃等措施,謀劃布局全鎮216平方公里,組團式發展,為承接項目時刻做好準備。
南方日報:白盆珠鎮正在打造“山貨出山”冷鏈物流中心,這對典型鎮產業發展有哪些帶動效應?
劉健鋒:惠東縣山區6個鎮農業總產值大,但缺乏物流中心,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帶來極大阻礙。因此,利用白盆珠鎮靠近高速的區位優勢,打造惠東縣山區片6鎮唯一的“山貨出山”冷鏈物流中心,該中心集分揀、預冷、初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體。
該中心啟用后將有效實現聯農帶農,并輻射帶動山區片6鎮農產品銷售流通,帶動群眾增產增收,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
南方日報:在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方面,兩個鎮有什么經驗?
肖開斌:永漢鎮的典型村低冚村進行了比較好的探索,通過“紅綠相融”“閑置生金”“統籌用地”等實現增收致富。
一方面培育特色產業,利用紅色研學資源與綠色生態優勢,加速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另一方面盤活閑置資產,活化利用舊學校和扶貧產業樓等閑置資源,與企業合作改造為民宿。此外,我們準確把握全鎮產業用地類型、用地規模等,科學布局村級產業,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劉健鋒:去年,白盆珠鎮12個行政村的經營性收入全部突破20萬元。一方面,采摘觀光、文旅結合,打造“休閑觀光+果蔬采摘+溫泉康養”鄉村旅游項目,引進高端精品民宿;另一方面,社企托管、村戶分成,成立合作社推動土地流轉,由集體合作社指導種植水稻。
同時,盤活資源、物業租賃。例如打造高顏值“網紅市場”,雙金村每年增收7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