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通了自來水,再不用為水發愁了。”看著群眾喝上放心水,梅州市大埔縣楓朗鎮和村村黨支部書記鄧城安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去年以來,大埔縣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統籌省級涉農資金用于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切實解決村民“用水難”問題。
從“用水難”到“喝好水”,背后是全省深化涉農資金整合改革取得的成效。2018年以來,廣東通過涉農資金的統籌整合,一批批鄉村振興亮點工程也讓群眾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涉農資金整合改革只是全省涉農改革中的一項,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聚焦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鄉村振興制度供給,全面激發鄉村振興內生發展動力。
夯實發展基礎??
土地制度改革激發新活力
土地制度改革是農業農村改革的關鍵所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下稱“土地確權”),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基礎性工作,2011年廣東先行開展土地確權試點,2016年全省全面鋪開確權工作。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省已確權到戶承包地面積3420.88萬畝,頒發承包經營權證書1066.79萬本,確權面積和頒證率均已超過97%,基本完成了確權工作任務。
“拿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的‘紅本本’,承包農戶就可以更放心地流轉土地經營權。”華南農業大學地方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廣東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委員陳亞平說,通過農村承包地確權頒證,為廣東的鄉親們還權賦能,讓農民吃上了“定心丸”,促進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
農民吃上了“定心丸”,通過土地流轉激發活力的案例在廣東各地遍地開花。
豐收節過后,在收割完早稻并已重新平整的田地上,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下湖村溪東種養合作社負責人黃繼青與農戶們一起忙著在地里打理格桑花、鼠尾草等花苗,“到10月份的時候,這里將是一片花海”。
他眼前的這片土地有470畝,是2019年合作社通過承租方式從下湖村流轉而來,合作社通過水稻種植和發展農文旅結合,打造了一個詩情畫意的農旅樂園,還帶動一批青年回鄉創業,為當地注入產業振興新力量,也讓這片土地重煥生機。
事實上,依托土地確權的成果,全省各地在土地流轉方面,探索出不少創新經驗。
環湖綠道與田野交織相融,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猶如一幅唯美的山水畫卷……隨著江門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兩預兩委托”(預流轉、預整合,委托鎮或村集體統籌經營、委托第三方統一發包公開招標)土地流轉模式的不斷實施,開平市大沙鎮大塘面村統籌整合了100多畝零散土地,不斷打造農耕文化體驗區、鄉村市集,引入發展了鄉村創客公社、加工體驗坊等農業新業態。
如今,大塘面村村集體經濟收入也由原來每年2萬元增長到每年超15萬元,這個曾經的水庫移民村逐漸被激活,重新煥發生機。
土地制度的改革,讓農村耕地撂荒問題也得到破解。
云浮市新興縣天堂鎮內東村和南順村以“托管+流轉”的模式,分別通過將土地托管給村(組)管理,由村集體將土地流轉至第三方農業公司,通過土地流轉,撂荒耕地問題得到解決的同時,農業公司能得到充足的土地種植糧食,村民能得到土地流轉收益,村集體能得到管理收益。
從全省來看,廣東不斷健全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體系,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意見》,推出加快推動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十條措施,支持各地探索土地碎片化整治新路徑,基本建立覆蓋縣、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探索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占比達52.86%。
除了土地確權和土地流轉,圍繞土地制度,近年來,廣東各項改革“接二連三”:積極推進佛山市南海區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新一輪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持續推進墾造水田和拆舊復墾;探索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等。
喚醒沉睡資產??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
近日,位于清遠市清城區石角鎮的6宗商鋪、廠房、土地等農村產權項目正式上線廣東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這是該平臺建成以來首批上線公開招拍的產權交易項目。
在專家看來,此舉可以進一步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資產,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行為,促進農村產權和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和高效配置,推動農村產權在更大范圍、更高平臺流動和配置。
廣東始終堅持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2017至2019年先后承擔了三批次國家改革試點任務,2020年5月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穩妥有序推進改革任務落地落實。
“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關鍵還是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明忠認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土地等資源要素向更有能力的經營主體流轉,并通過生產專業化、規模化、綠色化,有效提升農業綜合生產效率,促進農村沉睡的集體資產有效盤活與利用,增加農民收入。
云浮在這方面作出積極有效的探索,在該市新興縣筠誠牧業車崗鎮竹圍養殖小區,項目建設正在推進中。項目采用“政企村共建”模式,項目一期投資2000萬元。初步測算,項目投產后年均產值約1500萬元,可帶動新興縣10多個村集體經濟增收200多萬元。
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底,全省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廣東省村組兩級已登記賦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43616個,共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6300.33萬人,頒發股權證書1045.70萬本。
與此同時,全省持續開展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2019年以來,累計扶持3364個行政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每村補助資金50萬元;2021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布置在江門、梅州及陽江陽東區、清遠佛岡縣、揭陽揭東區開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專項改革試點,率先探索積累經驗。
匯聚金融活水??
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實現大突破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統籌推進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探索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早在2014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意見》明確要求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務“三農”水平;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振興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此背景下,同年9月26日,廣東省政府在云浮召開了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農村金融工作現場會,研究部署推進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普惠金融建設和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工作。備受關注的《廣東省開展農村普惠金融試點方案》也在會上正式出爐。
近年來,為加大金融支農力度,我省扎實推進財政資金與金融支農政策雙輪驅動,大力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區以“政銀保”“投貸補”等形式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本投向“三農”領域。
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中,涉農資金整合改革尤其值得關注。2018年以來,廣東深入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將9部門26項專項資金統一整合為一個“大專項”,省財政每年度統籌涉農資金規模超300億元,八成以上投向市縣基層,九成以上投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再次掀起全力推動農業農村改革的新高潮。
廣東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牛鼻子”。自2018年啟動該項工作以來,全省主要農業縣實現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覆蓋,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梯次發展格局,這樣成績的取得與涉農資金整合改革密不可分。
截至2021年,省級涉農資金已支持建設16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同時,這些資金直接撥付給產業園實施企業,給予企業充分自主權,大大激發市場主體積極性。
與此同時,廣東還成立省級金融支農促進會,不斷深化打造“政銀保擔基企”全方位金融支農大格局。截至2022年6月末,廣東涉農貸款余額1.99萬億元,同比增長12.7%。
除此之外,全面完成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任務;協同推進7個縣(市)、39個中心鎮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實現試點層級全覆蓋;有序推進珠三角村改居社區綜合配套改革……
一著棋活,全盤皆活。廣東充分用好改革這一關鍵一招,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著力破解影響制約“三農”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