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初,由深圳灣實驗室組織開展的國際青年學者云論壇成功舉辦兩場全球直播活動,與會科學家共話學術前沿,吸引海內外青年學者觀看8000余次。作為廣東布局建設的10家省實驗室之一,深圳灣實驗室成立3年多來,致力于建立一流的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科研平臺,集聚頂尖人才,目前已引進100多個科研團隊。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近年來,廣東在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的過程中,培養和集聚了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創新人才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有力支撐了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吸引優秀創新人才來粵創新創業,廣東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實踐。
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
2018年,廣東率先推出科研項目“全國申報、廣東承接”新政,向全國征求優秀團隊來廣東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
項目啟動實施以來,共布局九批次項目,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及產品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在快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破解廣東創新發展瓶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揮“國之重器”創新平臺的人才磁吸作用——
在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團隊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的帶領下,已吸引約500名科技人才和工程技術人員,在前沿科學和產業急需的領域突破了一批重要成果。
“據粗略估計,一個大科學裝置可以吸引集聚500—1000名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常年開展研究。”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說。在廣東,包括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在內,一批“國之重器”正形成集群之勢;10家省實驗室啟動建設,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體系化布局逐步完善。
營造“近悅遠來、拴心留才”的人才環境——
今年6月底,廣東出臺《關于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激發創新活力的若干措施》,推出10條改革舉措,進一步為科研人員松綁、為創新創造賦能,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中挑大梁、當主角。
從《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到10條改革措施的出臺,廣東逐步構建起以人才為中心、覆蓋創新全鏈條、比較系統完善的政策體系。“揭榜掛帥”“賽馬制”“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廣東探索一系列新型組織管理模式,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加快形成。
如今,在廣東,頂尖人才加快集聚,全職在粵“兩院”院士150余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入推進,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在粵建成落地,與省內高校院所、省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以及6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平臺一起,形成一個活躍、高效、開放的區域創新體系,打造了一支規模龐大、充滿活力的創新人才隊伍,為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領跑全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