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廣東緊緊圍繞產業布局優化技能人才結構,推動廣東技工與廣東制造共同成長,加快建設一支宏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目前,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804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02萬人,占比33.4%,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人才支撐。
“我省堅持以產業需求為根本導向,把技能人才工作作為產業發展的‘先手棋’,推動各種資源要素向技能人才工作領域集聚。”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說,今后將圍繞我省戰略性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聯合有關部門推動實施產業技能根基工程,建立以產業崗位標準為引領、以院校學生和教學資源為基礎、以職業技能等級評價為紐帶的“產教評”融合技能生態鏈,實現產業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各方共建、共評、共治、共享、共生發展。同時,把技工院校、培訓機構和企業作為主要培育載體,不斷提升技能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
全省148所技工院校在校生63.4萬人,人數在全國占比達1/7,招生實現“六年連增”。專業設置上,我省面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建設233個省級重點專業和50個特色專業,還與西門子、華為、格力等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合作培養技能人才。
“堅持產教融合,是培養一流技能人才的關鍵。我們和200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展深度校企合作,更加精準培養產業急需的人才。”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黨委書記馮為遠說。數據顯示,廣東技工院校招生人數、應屆畢業生就業率、技能大賽等9項主要指標居全國第一,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譽為全國技工教育的“一面旗幟”。
不僅“主陣地”作用突出,廣東技能培訓多元化主體也為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2021年,全省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415萬人次,培訓規模位居全國首位。我省還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截至目前,“三項工程”累計培訓855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282萬人次,實現“小切口”推動“大變化”。
同時,廣東發揮技能人才評價“指揮棒”功能,深入推進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我省引導用人主體在技能人才評價中唱‘主角’,建立了行業、企業、院校廣泛參與、共商共建共評共治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廣東省職業技能服務指導中心主任葉磊說。截至今年8月底,我省累計有104.24萬人次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擁有2218家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構,包括1661家企業、269家院校和288家社會培訓評價組織。
“上技校人生一樣出彩。國家及省特別重視我們技能青年,這讓我感到鼓舞,更加堅定走這條路。”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原型制作項目冠軍許思路說。而省機械技師學院張志坤、張志斌兄弟分別獲第43、44屆世界技能大賽金牌后,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最年輕專家。
自2011年參加第41屆世界技能大賽起,十年間廣東所獲金牌數、獎牌數均居全國第一。同時,廣東不斷開展競賽成果轉化、標準優化、推廣運用等工作,加快構建以世賽為龍頭、國賽為主體、省賽為基礎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競賽帶動效應越來越強,企業、行業崗位技能比武練兵蓬勃開展,企業直接與參賽選手對接簽約。
下一步,廣東將緊緊圍繞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作出廣東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