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創新能力連續5年領跑全國;重大科學裝置在大灣區密集布局;高新技術企業數超過6萬家;發明專利有效量接近44萬件;新增7位兩院院士……廣東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正加速成形。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研發、產業、金融、人才等各環節相互支撐。日前,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調研發現,廣東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重大基礎設施落地、實驗室體系組建、人才培養、金融支撐等創新生態鏈上節點存在諸多探索,亮點日益“串珠成鏈”,助推創新鏈和產業鏈進一步融合。隨著優勢的進一步發揮,廣東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攻關??
“軟”“硬”結合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發動機專為混動系統開發,實驗室最高熱效率達到44.14%,刷新中國品牌發動機最高熱效率認證紀錄。”面對“中國心”2022年度十佳發動機及混動系統評選專家團的專家,廣汽研究院動力總成中心發動機系統研發部副部長占文鋒自信地介紹技術亮點。
隨著評選獲獎名單張榜,廣汽集團2.0ATK+GMC 2.0鉅浪混動系統奪得該評選的“十佳發動機及混動系統”稱號。
這得益于廣汽集團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機制。針對相關科研攻關任務,廣汽研究院凝練懸賞標的,征集揭榜方,并對揭榜項目組織評審,擇優予以經費支持。該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有助于攻克廣汽研究院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提升原創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隨著科技創新工作步入“深水區”,需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專家學者認為,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應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提高全社會的創新熱情和成果轉化效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汪云興認為,以科研體制創新為核心內容的科技“軟環境”營造是促進區域科技發展的核心動力,“除了在大裝置、大平臺、大團隊、大學等‘硬條件’方面發力外,更為關鍵的是能夠促進這些創新要素高效發揮作用的‘科研體制機制’供給”。
圍繞破解制約創新的短板和體制機制障礙,廣東已陸續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自主創新促進條例》《關于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實施方案》和“科創12條”等,推動科技創新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與此同時,“揭榜掛帥”“賽馬制”“軍令狀”等技術攻關組織模式,形成試點經驗并積極推廣。風華高科、格力電器、佛山眾陶聯、凱立新材料、優必選科技等諸多企業都在線發布技術需求,或成為“揭榜英雄”,“揭榜掛帥”等技術攻關組織模式消除了技術需求方與供給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軟環境”在不斷優化的同時,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代表的“硬設施”供給,也讓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生態更成熟。
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江門中微子實驗站項目等進展順利,在構建實驗室體系方面,廣東已初步構建起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為引領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
針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的第一環,廣東發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公開征求意見稿,在多個重點領域加強布局——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支持建設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加快推進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建設、開展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
從“軟環境”到“硬設施”、從大科學裝置到實驗室體系,廣東正打造原始創新的策源地,有力支撐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轉化??
科技引領 創新成果加速到“車間”
在中山翠亨新區,中科富海生產車間內的超低溫工程技術設備閃爍著冷峻的金屬光澤。這個車間生產的超低溫大型裝備,可以滿足國家大科學工程、戰略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綠色氫能產業發展需求。“中科院理化所4代科學家以60年的時間凝聚成‘超低溫技術’的結晶,我們負責帶大這個嬰孩。”中科富海董事長朱誠表示。
朱誠這樣解釋選擇落地翠亨新區的原因:“廣東是科技創新的沃土,具有市場化程度高、信息交流快、人才拼勁足、交通運輸便捷的特點,更重要的是相關的產業配套很容易在珠三角周邊實現。”
在科技創新議題中,原始創新是“從0到1”,科技成果轉化是“從1到10”,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從10到100”。汪云興認為,技術創新的根本目的是服務市場,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支撐國家產業和經濟發展。只有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全方位對接,才能真正發揮科技的引領支撐作用。
廣東的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可以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得到印證。2022年12月29日,位于埃安的銳湃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動工。至此,埃安順利打通了包括上游原材料、研發、制造、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內的能源生態產業鏈布局。
來自廣東省科技廳的數據顯示,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廣東建立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成果轉化的完善科技平臺體系,現已建設仙湖實驗室等4家省實驗室和8家省重點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等3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和11家新型研發機構。同時支持成立廣東省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通過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打造支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科研平臺和高端智庫。
調研發現,大灣區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環境,是推動科技創新企業落戶廣東、讓科技成果加速從“紙上”到“地上”的關鍵。
舒糖科技生產的健康智能穿戴設備外形與一般的智能手表無異,采用光譜技術及心電圖技術,實現無創連續血糖監測。在第一批產品進入市場后,迎來了銷售開門紅。公司創始人何耀威選擇到深圳實現應用轉化,目的是可以利用香港的研發實力和深圳的產業配套。
順暢的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促進了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數據顯示,2021年度廣東科技進步獎共有142項獲獎,獲獎項目成果在產業化應用過程中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成果產業化應用后在完成單位新增銷售額累計達到3757.34億元、新增利潤累計達到644.03億元。
“隨著大灣區的進一步發展,市場經濟的進一步開放,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會落戶在灣區,有核心技術優勢、相關專利水平的公司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朱誠如是憧憬著。
支撐??
積蓄發展勢能 關鍵要素加快流轉
2021年,向江旭加入美的集團,任職美的IoT副總裁兼CTO。有個細節讓他感受到了美的對于人才的重視——當時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對家住北京的向江旭說:“我們因人設立辦公室。人才在哪,我們的辦公室就可以在哪。”向江旭認為,正是珍視人才的企業文化,美的對人才有了更大的吸引力。數據顯示,2021年,美的研發人才數量為18105人,比2020年增加了18.65%,其中碩士學歷和博士學歷人數增幅分別達23.66%和38.07%。
人才聚、事業興。汪云興認為,要發揮人才在創新中的核心關鍵作用,系統優化人才政策體系,筑巢引才、創業用才、環境留才,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堅持引進來、走出去,激發人才創新動力、活力和潛力。
實現“雙鏈”融合,還需要發揮金融資本的鏈接和催化作用。
“我們的激光設備可以替代傳統沖床,實現‘豆腐雕花’般切割鋼板。”匯百盛激光公司總經理梁建冬說。一個多月前,匯百盛激光佛山總部增資擴產項目順利落地。其中,來自銀行的1億元授信中包含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為企業繼續專注于激光智能裝備研發和向產業高端邁進提供了持續、穩定的金融活水。
近年來,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傾斜力度加大,創新主體得到“真金白銀”支持。泰斗微電子副總經理李勇感受深刻:“從2019年開始,與我們輕資產、重技術公司匹配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多。”
調研發現,廣東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快速發展。來自廣東銀保監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轄內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累計投放規模達到110.23億元,同比增長66%;截至當年9月末,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余額超160億元,同比增長104%。
探索信貸融資支持科創新模式之外,廣東的股權融資也深度參與科技創新產業化過程。
芳源股份是國內領先的鋰電池NCA正極材料前驅體生產商。2017年,20多個投資機構“組團”對芳源股份進行調研,中科科創投資團隊看好芳源股份的管理團隊和技術優勢,選擇留下來與企業進一步交流。在資金活水的支持下,芳源股份成為松下NCA前驅體材料唯一的供應商,所制造的三元鋰電池最終將進入特斯拉供應鏈。2021年8月6日,芳源股份在科創板發行上市。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正在鍛造科創發展勢能。”中科科創首席執行官謝勇總結道。他認為,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導引下,粵港澳大灣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鍵要素加快流轉,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不斷涌現,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正得到全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