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省人大常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開今年財政專項資金支出績效第三方評價報告(以下簡稱“評價報告”),今年納入第三方評價的分別是省財政2018—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九市)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資金、粵港澳大灣區(九市)固體廢物綜合管理資金,2項專項資金支出績效等級均為良。
去年新增公交車均為新能源車輛
據第三方評價機構、華南理工大學政府績效評價中心主任鄭方輝介紹,2018—2019年,省級財政共投入34億元用于大灣區內地九市打贏藍天保衛戰。
從效果來看,2019年度,大灣區九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3.4%,其中可吸入顆粒物等五項空氣質量指標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等3項指標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從產出角度來看,各項支出均有相應產出,其中節能與新能源公交車運營補助項目、機動車遙感監測系統建設項目、秸稈粉碎機還田試點示范項目等均完成了既定任務目標。
鄭方輝介紹,大灣區九市新能源公交車推廣成效顯著。評價報告顯示,珠三角地區2019年新增和更換的公交車中,新能源公交車比重達到100%。截至2019年底,珠三角地區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占比91.36%,其中純電動公交車占比83.52%,基本實現純電動公交車規模化、商業化運營,珠三角地區正加速成為全國純電動公交車推廣應用的示范區域。
但評價報告同時指出,我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短板,如資金投入來源單一,財力較薄弱的地市財政壓力大;部分政策任務的必要性、可行性、經濟性論證不充分;跨區域協同治理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等。
評價報告建議,應借助政府外部力量對政策任務立項進行專業、獨立的事前評估,各省級主管部門應著眼建立3—5年中長期項目庫,對項目系統進行梳理,確定優先順序。在財政資金支出上,綜合考慮各地市資金需求和財力,對財力薄弱市適當傾斜。
城市生活垃圾獲100%無害化處理
評價報告顯示,2018—2019年,省財政共投入1.1億元用于大灣區九市加強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涉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與運營、鎮級填埋場整治、加強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加強固體廢物監管能力建設等四項任務。
以往,各地特別是鄉鎮地區多采用填埋方式處理生活垃圾,但容易引起周邊土壤、水源和大氣污染,影響附近居民生活。因此鎮級垃圾填埋場整改被列入省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和中央環保督察組重點督查事項,省財政在2018年和2019年累計安排專項資金4147萬元用于大灣區鎮級垃圾填埋場整改項目。
經過2年整改,截至去年底,評價范圍內列入中央督察的鎮級填埋場已全部完成整改并通過市級驗收,群眾滿意度超過90%。
評價報告顯示,通過整改鎮級填埋場,倒逼九市不斷改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收運處置配套設施,加快了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比如在惠州市博羅縣,當地城區生活垃圾全部運往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農村生活垃圾經鎮生活垃圾轉運站壓縮后,用密封式運輸車輛送往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同時通過結合生態公園以及雇傭當地居民進園區工作的方式避免了“鄰避效應”。
目前全省共建成143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每天可以處理生活垃圾13.07萬噸,其中焚燒處理占比60.06%,比2018年提升10.06%。全省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87%,大灣區九市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