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互動交流 > 督查專欄 > 貫徹落實

深圳生態環境保護進入重視程度最高、推進力度最大、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最快時期

時間 : 2021-04-20 09:39:28 來源 : 深圳特區報
【打印】 【字體:

  在鵬城,有兩個“深圳藍”,抬頭在天空,俯看在海里。

  4月3日上午,深圳灣近岸海域上千條鯔魚齊躍海面、踏浪而舞的壯觀景象刷屏全網。而就在兩個月前,攝影愛好者曾勇前在深圳灣拍攝到上萬只鸕鶿成群覓食的壯美畫面,他感慨:“藍天下,上萬雙翅膀扇動的聲音,實在太震撼!”

  這片海域曾經污染嚴重,如今魚群鳥類紛紛扎堆“打卡”,深圳灣的美麗嬗變,是深圳生態文明建設一個生動鮮活的樣本。

  深圳市第六次黨代會以來,深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南粵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特別是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建設美麗深圳”,將“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行示范”作為城市發展戰略路徑,確立“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發展目標,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圳生態環境保護進入重視程度最高、推進力度最大、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最快的時期。

  “天藍地綠、水清河暢”的美麗深圳畫卷徐徐展開,綠色引擎正成為推動深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綠色發展樣本

  以綠色低碳為抓手,破解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足的矛盾

  在深圳的大街小巷,藍色的純電動公交車和出租車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這座城市流動的綠色符號。

  深圳是典型的“三大三小”,即經濟大市、產業大市、人口大市,同時也是空間小市、資源小市、環境容量小市,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深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將綠色低碳作為破解發展難題的重要抓手,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齊頭并進,初步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低碳發展模式。

  在城市規劃布局上,深圳堅守生態紅線,堅持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產業結構決定了經濟發展的后勁和競爭力。深圳持續優化升級產業結構,2020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7.1%,高技術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66%和72%,每平方公里產出GDP居全國大城市首位。

  能源結構最能反映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和成色。深圳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徹底淘汰了民用散煤和普通工商業用煤。核電、氣電等清潔電源裝機容量占全市總裝機容量的7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25個百分點。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全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總發電裝機容量達540兆瓦。

  綠色低碳發展已貫穿深圳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過程。在工業領域,重點加大對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在交通領域,率先實現公交車、巡游出租車、網約車全面純電動化。在建筑領域,率先要求新建民用建筑100%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2020年,深圳市生產總值達到2.77萬億元,主要污染物減排超額完成任務,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已降至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5。

  綠色發展,深圳腳步鏗鏘,堅定不移。但新發展同樣不可避免遇到新問題。

  作為全國率先實現公交電動化的城市,深圳正面對動力電池第一批退役潮,由此帶來一個問題不容回避:如將更換電池直接進行分解報廢,既會污染環境,又浪費了電池的剩余價值,怎么辦?

  4月16日下午,深圳巴士集團在西麗麻磡充電場站展示新能源前沿技術——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及光儲充一體式微電網系統,這一技術的應用將有效破解上述問題。該系統將更換退役的動力電池進行綜合利用,既能實現電池的梯次利用、保護環境,又能降低公交運營電費成本,解決電動公交應急充電需求。

  站在新能源交通的制高點上,深圳企業綠色發展的動能仍然強勁。

  制度創新樣本

  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突破,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那么,究竟如何評估綠水青山的價值?怎樣衡量生態環境保護績效?深圳先行示范,給出答案。

  3月23日,深圳發布全球首個GEP核算“1+3”制度體系。該制度為GDP勒上生態指數的韁繩,是推動高質量增長的重要手段。深圳這一探索,獲聯合國、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普遍認可。

  嚴格的制度和嚴密的法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障。深圳持續深化改革,積極探索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現代化治理體系,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這些年,在率先實行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的基礎上,一大批引領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創新舉措在深圳加快落地。

  ——先后出臺《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和《深圳市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壓緊壓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正式實施,深圳市生態環境局與信隆公司簽訂全省首單近1400萬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議。

  ——深圳首家環境資源法庭掛牌,全市環境資源案件實行集中管轄,為全國環境資源司法實踐貢獻“深圳智慧”。

  這些年,深圳生態環境領域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全市生態環境綜合改革試點正在全力推進當中。

  這些年,深圳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生態治理能力顯著增強,深圳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經驗做法在中央深改組通報刊發。

  污染治理樣本

  堅持科學治污,以最高規格、最大力度、最強舉措推進藍天、碧水保衛戰

  4月17日上午,騎行愛好者孫學城騎著單車沿大沙河生態長廊一路騎行。幾乎每個周末,他都經大沙河長廊到深圳灣公園騎行十幾公里。“大沙河污染治理后,河水清澈,景色宜人,一邊騎行,一邊欣賞沿途美景,心情無比舒暢。”他說。

  針對市民普遍關注的大氣、水環境等問題,深圳始終堅持以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堅持科學治污,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以最高規格、最大力度、最強舉措推進藍天、碧水保衛戰,不斷提升市民生態環境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水污染一度成為深圳最大的環境問題和發展短板。深圳將治水作為“一號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舉全市之力,超常規推進,推行“大兵團作戰,全流域治理”,統籌“廠、網、河”等涉水全要素,“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岸上岸下”系統治理。

  深圳用4年時間補齊近40年水環境歷史欠賬,水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根本性、整體性好轉,159個黑臭水體和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提前一年實現全面消除黑臭,被國務院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

  “深圳藍”是這座城市一張閃亮的名片。深圳深入實施“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重點推動PM2.5和臭氧協同減排,空氣質量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前列。2020年全市PM2.5濃度首次降至20微克/立方米以下。今年3月,深圳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6位。深圳空氣質量已穩定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

  2020年,深圳獲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稱號,成為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的副省級城市。

  筑夢新時代,奮進正當時。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特區40年再出發的奮斗起點上,深圳將勇擔使命,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事業新局面,提供更多“美麗建設”實踐樣本。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