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深圳市羅湖區將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區婦保院、區康復醫院、區醫養融合老年病科醫院和35家社康中心整合成緊密型唯一法人代表的法人單位,掛牌成立羅湖醫院集團。改革后,全面整合區屬醫療衛生機構資源,以強化基層、推進分級診療、打造健康羅湖為目標,進一步明確各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促進各醫院功能錯位配置、推進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大力發展家庭醫生服務,探索建立與分級診療制度相銜接的醫保費用“總額控制、結余獎勵”制度,構建醫院-社區協同服務新格局。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如下:
以集團化整合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成立醫學檢驗、放射影像、消毒供應、社康管理、健康管理和物流配送6個資源共享中心,成立人力資源、財務、質控、信息、科教管理和綜合管理6個管理中心,推動區屬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一體化運營,降低了運營成本。對各醫院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整合各醫院的重點學科、特色專科資源,形成發展各有重點、服務各有特色的差異化發展新格局。今年區財政社康中心預算投入2.02億元加強社康中心建設。選派400名專科醫生進行全科醫學培訓。
以政府職能轉變落實醫院運營管理自主權。區委書記親自協調羅湖醫院集團改革、推進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服務。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兼任醫院集團理事長,構建協調統一的政府辦醫決策機制,增強了部門聯動效應。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建立健全促進醫療行業發展的政策標準,加強醫療衛生全行業監管;醫院集團負責推進醫院的專業化、精細化管理,做到管辦分開、協同配合。推行政事分開,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取消區屬醫院的行政級別和領導職數。院長可以提名下屬各醫院、社康中心的負責人,提交理事會通過后由院長任免。建立院長績效考核機制,每年對集團領導班子進行考核,結果與班子薪酬、聘任等掛鉤,做到權責對等。
以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促進醫院轉變運營模式。以與羅湖醫院集團簽訂服務協議的社會醫療保險參保人作為試點人群,在不強制改變簽約參保人就醫行為的前提下,由羅湖醫院集團為簽約參保人提供政策規定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并通過整合轄區醫療衛生資源,為簽約參保人提供家庭醫生、動態電子健康檔案管理、優先診療、慢病管理、用藥咨詢與指導、健康促進、預防保健、家庭病床、社區康復、醫養融合養老等10項服務。集團下屬各醫院的專科號源優先配置給社康中心,為其上轉的患者提供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服務。改革醫療保險費用管理方式,核定簽約參保人本年度醫保基金支付總額,實行“總額管理、結余獎勵”。年終清算時,如果簽約參保人本年度實際發生的醫保基金支付總額小于上年度支付總額,結余部分支付給羅湖醫院集團,羅湖醫院集團可用于基層醫療機構開展業務工作和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待遇等。
以“四個結合”實現強基層目標。一是轉型與再建相結合。2015年底,將羅湖區人民醫院東門門診部轉型為區域社康中心,今年1-4月東門社康中心診療人次同比增長36.2%。今年計劃再建立3家2000平方米以上的區域社康中心。二是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組織羅湖醫院集團的89名專科醫生進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招聘30名優秀全科醫生、30名健康管理助理護士、41名5+3全科規培醫生,培訓112名健康管理師。三是醫療與公衛相結合。將區疾控中心的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相關人員編入社康中心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工作職責由原來的收集數據業務為主,變為直接為居民提供健康促進服務。四是醫療與養老相結合。在轄區的漁邨、黃貝嶺、翠寧三個社康中心開展老人日托、短期照料和長期托老的醫養融合工作。
以網絡化提升轄區醫療服務體系服務績效。整合區屬醫療衛生機構服務鏈條、病人就診信息,開發“健康羅湖APP”,方便居民通過網絡實現自我健康管理、尋醫問診、等服務。建設羅湖醫學影像遠程診斷中心,抽調2臺社區流動診斷車(安裝移動DR),通過定點預約的方式,到社康中心提供檢查拍片服務,并通過遠程系統即時傳送至遠程診斷中心,居民可在30分鐘內獲取診斷報告。建立藥品集團配送和網上審方模式,社康藥品目錄與醫院藥品目錄一致,由醫院統一采購、統一配送。在社康中心設置智慧藥房,實現智能自動發藥。開發移動審方APP,組織羅湖醫院集團的藥師集中在線審方,1名藥師負責3-4個社康中心審方工作。
以健康促進工程讓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區政府出臺《羅湖區居民健康促進實施方案》,將原各街道、各社區的計劃生育專干、網格員轉變成健康促進員。羅湖醫院集團負責培訓100名居民健康素養講師,組建講師團,宣傳健康知識和技能。實施獨居老人家庭防跌倒工程,為400戶老人安裝防跌倒扶手。建立健全慢病管理和疾病篩查體系,將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病、尿毒癥、慢性心衰竭等納入慢病管理;將乳腺癌、宮頸癌、肺癌、肝癌、胃腸癌等發病率高和居民致死原因排名靠前的疾病列入基因早期篩查項目。
醫療技術水平提升,服務輻射能力增強。改革后,集團引進了30余名學科帶頭人和骨干。今年1-4月,羅湖區人民醫院住院人次同比增長13.21%,CD型病例同比增長9.94%,三四級手術同比增長35.15%。醫學影像遠程診斷中心成立以來,已經為全市以及貴陽市云巖區人民醫院、連平縣中醫院、英德市九龍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建立遠程網絡,提供了5037人次診斷服務。消毒供應中心為全市86家醫療機構提供服務。“基層檢查、醫院診斷”模式運行成熟,社區流動診斷車累計提供服務6361人次。
社康中心服務提升,普通門診下沉明顯。改革前,全區156名社區醫生,改革后,社區醫生增加至222名,社區醫務人員增加至742名。2015年,羅湖區社康中心社會滿意度全市排名第一,其中蓮塘社康被評為深圳市十大優秀社康中心。今年1-4月,集團下屬社康中心診療量增長了62.2%,預計全年診療量突破300萬人次。新增家庭病床203床,累計達到960床。新增家庭醫生簽約對象21.89萬人,累計達到30.71萬人,全人口簽約率20.41%。
醫院運營成本降低,醫務人員收入提高。改革后,區屬醫療衛生機構行政管理人員減少了20%;臨床業務用房更加集約使用,僅區中醫院就釋放出1萬m2的醫療業務用房。去年9月至今年2月,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區婦幼保健院在編職工收入增幅分別為22%、17%、25%,非在編職工收入增幅分別為15%、22%、34%。
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在2015年度深圳市醫療質量整體評估中,區人民醫院取得區屬三級綜合醫院A級第一名,區婦保院取得區屬二級專科醫院A級第一名。在2015年深圳市醫療行業服務公眾滿意度調查評選中:區人民醫院在區屬三級綜合醫院中排名第二,區中醫院在區屬綜合二級醫院中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