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珠海經濟特區地下綜合管廊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專門規范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管理的地方性法規,為珠海推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這背后,是這座宜居之城進一步破解“城市病”、筑牢城市“里子”的一盤大棋。
以法治為引領,珠海堅持以人為本、看長遠、謀全局,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綜合管廊的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樹立“精明增長”理念,全力探索一條具有珠海特色的地下管廊建設之路,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觀、促進城市集約高效和轉型發展。
作為特區,珠海的先行先試,不僅將為國家和其他城市提供立法探索和實踐經驗,也將助力創新型開放型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建設。
法治保障讓地下管廊建設運營有法可依
在橫琴環島北路的地下綜合管廊里,電力、通訊、給水、排水等不同的纜線分別安裝在不同的塑料管道內,在墻壁上有序擺放、互不干擾。在這里,各管線業主單位可以十分方便地對線纜等進行檢修。
早在2013年,橫琴就打造了國內一次性建設長度較長、體系較完整的地下綜合管廊,并在今年獲評“全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曾參與工程建設的中冶華發公共綜合管廊有限公司工程師閆立勝表示,按照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埋藏在地下的管線分屬不同部門,在改建、遷建和維修時經常要對道路“開膛破肚”,形成所謂的“拉鏈路”,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則可以避免這些情況。
綜合管廊建設是全新的事物,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想建好管好,實現“長治久安”,就必須納入法治軌道。
從今年2月起,《珠海經濟特區地下綜合管廊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專門規范性地方性法規,意味著珠海地下綜合管廊的規劃、建設和運營進入了法治軌道運行。
效仿國際經驗,《條例》全面理順了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建設主體、運營管理機制、投融資機制及技術標準體系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珠海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和成片開發區域在新建道路時,都應當規劃以公共隧道形式的干線、支線管廊為主的管廊;而對于老城區,則必須與城市更新、道路改造、地下空間開發同步,統籌規劃建設共用管溝形式的纜線管廊。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建管廊區域內的管線,除根據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無法納入管廊的管線,以及管廊與外部用戶的連接管線外,必須按照專項規劃要求進入管廊,以從源頭避免“拉鏈路”的產生。
而在備受關注的融資方面,《條例》則明確在年度預算和建設計劃中安排的管廊項目,可以納入到地方政府的采購范圍內。珠海市市政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僅如此,珠海還明確管廊實行有償使用,到2020年健全管線入廊收費機制,并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貼、貸款貼息等形式,大力推廣PPP模式參與建設,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
“制定這樣一部地下綜合管廊特區法規,對于推動管廊建設、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觀、促進城市集約高效和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為國家和其他城市提供立法探索和實踐經驗。”上述負責人表示。
規劃先行立足長遠拉開綜合管廊系統框架
站在珠海孖髻山向西遠眺,不遠處的一片工地上,按照濱海風光、嶺南風情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平沙新城,正在瞄準“港灣明珠,藍色水城”的目標加速推進。
日前,服務平沙新城起步區啟航路一、二期和衛東路二期等3條市政道路及周邊地塊區域的4083米支線型綜合管廊已經規劃設計完畢,年底前即將開工建設。
“如果城市是一個生命體,地下綜合管廊就是血管和脈絡。在建設中,重中之重是要有統一的大規劃,不能分版塊各自為戰,不僅要搭建起管廊的主管道,還要預留出未來的發展空間。”珠海市市政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要有超前意識,早規劃、早建設,為未來城市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條例》實施后,珠海進一步完善管廊工作領導協調機制,統籌規劃管廊建設和管理工作,明確提出按“百年工程”的國際先進標準,以高度歷史責任感推動地下綜合管廊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各個環節工作,提高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綜合長遠效益。
“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首先要編制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劃。”上述負責人指出。瞄準打造現代化宜居宜業城市的目標,珠海已大力開展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工作,對城市“生命線”進行全方位體檢,結合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各類地下管線、道路交通等專項建設規劃,合理確定了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區域、系統布局、管線種類、斷面形式、平面位置等規劃要素。
此后,珠海隨即啟動《珠海市綜合管廊專項規劃(2014—2020)》的編制工作,分近、中、遠三期確定了綜合管廊的建設規模,其中,近期到2017年建設綜合管廊總長度約32公里;遠期到2020年綜合管廊總長計劃達到約100公里,構建初具規模的綜合管廊體系,遠景至2060年綜合管廊總長達到200公里,形成各城市片區間既相對獨立又不乏聯系的綜合管廊系統。
建管合力大數據助力“生命線”可持續發展
“以往在對城市路面進行搶修時,施工人員拿著從各管網權屬部門處收集過來的地下管網圖進行挖掘,但有可能一鏟下去火花四射,要么挖斷了電纜,要么挖斷了地下燃氣管網。”珠海市城建設施管理中心負責人曾感慨。
在珠海香洲老城區,此前因為管線“超期服役”、權屬復雜,地下管線信息資源難以進行整合和有效利用。
隨著珠海建設理念不斷創新、城市建設水平日益提升,上述情況將成為“過去時”。不久前,珠海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推進全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并將在今年完成地下管線普查及信息系統建設,切實保障城市“生命線”的協同建設和有效管理。
有了大數據管理保駕護航,在“看不見”的地下,珠海還將多措并舉,確保其安全運行。
《條例》明確,將為管線的“保險裝置”——綜合管廊及周邊區域劃定安全保護區,如在保護區內進行爆破、挖掘城市道路公路、排放傾倒腐蝕性液體氣體等行為,必須事先報告,并提供管廊運營單位認可的施工安全保護方案才可進行。
以橫琴為標桿,珠海未來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時,將為其配備監控攝像、溫濕度控制、氧氣控制、煙感滅火器等設備儀器,并連接至24小時遠程管理的監控室。
現代化的智慧城市,需要更智能、高效的管理能力。珠海市市政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管廊建設與管理形成合力,不僅可以治愈“拉鏈路”,更可以提高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宜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