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不少人有這樣的經歷:在公交車站等公交經常被來來往往的汽車尾氣黑煙熏到。如今在惠州,這種現象越來越少。新能源汽車熱潮下,公共交通也正在清潔化、低碳化。按照計劃,到2020年,惠州全市的公交車將全部變成新能源車。
近日,惠州市發改局、市經信局聯合出臺《惠州市節能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定下了節能“小目標”——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力爭控制在3250萬噸標準煤以內,全市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按剔除中海惠煉二期項目核算)力爭比2015年下降16%。
優化結構
打造世界級的綠色石化產業基地
提高招商項目節能環保準入門檻,是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的基礎。
“我們要樹立一種導向,以綠色低碳為重要標尺,把環保前置作為項目引進的必要條件和基本要求,不能為了GDP、稅收和就業而降低環保準入門檻,不論是哪個產業,凡是來惠州的企業都必須把環境保護好,否則就沒有任何生存空間。”2018年7月,惠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如是提出。
為此,此次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出臺惠州市招商項目遴選辦法,建立健全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從嚴控制單位增加值能耗高于本地本行業平均水平的項目。
惠州是能源大市,石化產業能耗較大,如何破解這一瓶頸?行動計劃提出,不斷完善石化產業招商圖譜,做長做精石化中下游的新材料、精細化工產業,逐步提高石化產業能源產出效率,打造世界級的綠色石化產業基地。
按照計劃,到2020年,惠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65%和43%。
在推動能源結構優化上,惠州將鼓勵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氣、風電、太陽能等優質能源替代燃煤使用,有序發展抽水蓄能發電和天然氣發電,協調推進風電開發,推動太陽能多元化利用,增加清潔低碳電力供應。到2020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力爭控制在省下達的目標范圍內。
產業要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是必由之路。
為此,惠州將強化節能環保標準約束,全面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列出清單,分類實施,計劃通過關停退出每年騰出1萬噸標準煤左右的能耗空間。
聚焦重點
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7個領域節能
做好節能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關鍵是要抓重點領域。這正是惠州的發力方向。
記者留意到,該計劃對加強工業及重點單位節能、建筑節能、交通運輸節能、商貿流通和民用節能、農業農村節能、公共機構節能、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管理7個重點領域節能提出了具體要求。
其中,在加強工業及重點單位節能方面,惠州將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印發惠州市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方案,對重點用能單位進行目標責任評價考核。惠州還將組織實施能源審計,對重點用能單位的能源審計報告進行審核,并通過改造每年挖掘4萬噸標準煤左右的節能潛力。
交通運輸節能也是主攻方向之一。惠州將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促進交通用能清潔化,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并支持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提高交通運輸工具能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將合理配置公共交通資源,加速淘汰老舊汽車。推動交通運輸智能化,建立公眾出行和物流平臺信息服務系統。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公交車占全市公交車的比重達100%。
對于公共機構節能,惠州也有明確要求。計劃明確,2020年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別比2017年降低4%和0.5%。此外,將積極開展公共機構節能試點示范創建,3年創建5家國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和1家能效領跑者。
■專家點評
省社科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大磊:
惠州要在推動綠色發展體制機制上做表率
當前,惠州正努力打造令人向往的現代化品質城市,而包括節能環保在內的生態品質建設是題中之義。
吳大磊認為,在這一過程中,要突出惠州的生態本色,以樹標桿、立范本的高要求來發展城市。
“惠州不僅要在城市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營造等硬環境建設上繼續樹立標桿,更要在體制機制上做出成績,率先在推動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做出表率,形成一系列可推廣復制的制度成果。”吳大磊說。
他建議,惠州要合理布局好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需要惠州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并不斷創造出更多、更高品質的生態環境產品,如更優質的大氣環境、水環境以及城市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