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3月,廣州釋放出全面提振經濟的重磅信號。4日晚,廣州市政府在官網發布《廣州市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48條”)。
據廣州市發改委測算,“48條”最多可為企業減負836億元;通過建立市應急轉貸機制和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可再為企業增加流動資金1300億元。
在特殊時期,廣州將如何幫助企業走出難關?立足當下,著眼于長遠,“48條”以怎樣的邏輯提振經濟發展?
最多為企業減負836億元
在“48條”的說明文件中,市發改委指出將最多可為企業減負836億元,其中650億元是對企業直接減負,186億元通過緩繳為企業減負。
補貼方面,對在1月10日至3月31日期間擴大產能、轉產或實施技術改造生產急需疫情防控物資的企業,按照新增生產設備投資額的50%給予補貼。
稅費方面,對受疫情影響企業,繳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確有困難的,免征2020年1月至3月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其中對疫情防控作出貢獻的單位及有關政策明確需扶持的行業企業可在免征期滿后再向稅務機關申請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困難減免。
經營成本方面,對承租市屬、區屬國有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物業用于線下實體經營的中小微企業,免收2、3月份的物業租金,視疫情情況減半收4、5月份的物業租金,并落實到承租人。
此外,針對用工、貸款、參加經貿活動等行為,也提出了相應的減負舉措。減負舉措不僅涵蓋當前企業經營關鍵環節,更著眼于長遠發展。
“48條”增加流動資金的舉措更像一場及時雨。
“48條”提出,要利用市場化機制建立廣州市應急轉貸機制,支持銀行增加對中小微企業的續貸,積極化解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同時,配合國家支持小微企業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的實施,建立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激勵銀行業機構敢貸愿貸能貸,促進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在早前廣州發布的“暖企15條”中就明確,銀行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住宿、旅游、商貿、交通等行業,鼓勵銀行機構在原有貸款利率水平上降低10%以上,確保2020年上半年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性貸款融資成本低于2019年同期,從總量上要求信貸余額和戶數不低于2019年同期。
將開展“文化旅游復蘇行動”
從口罩、消毒液、防護服,到紅外線測溫儀,這些防疫物資都成了搶手貨。生產企業產能壓力陡然增加。
不少疫情防控重要物資生產企業選擇增資、擴產,而這必然對企業的資金儲備造成一定壓力。
針對這些情況,“48條”在第一條便提出要幫促防控物資生產企業擴產轉產,對在1月10日至3月31日期間擴大產能、轉產或實施技術改造生產急需疫情防控物資及其原材料的企業,按照新增生產設備投資額的50%給予補貼。
此前,數據顯示廣州全市口罩日產能已達500萬只,這一數字目前仍在快速增長中。
補貼并不局限于疫情防控重要物資生產企業。廣州還將開展“文化旅游復蘇行動”,文化旅游重點企業、園區、文旅消費活動等,都將獲得資金支持和獎勵。
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經費達4000萬元
4000萬元,是“48條”中出現數額較大的一筆專項經費。這一經費將被用于支持科技企業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并推動有關科研機構加強實驗數據、臨床病例、流行病學統計成果的開放共享。
同時,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等金融工具也將優先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優質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最高2000萬元的信貸支持。
重視創新創業,強調基礎科研,是廣州圍繞重點產業強鏈、補鏈、穩鏈下的一步“先手棋”。
全國首發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超快速檢測試劑盒、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可實現5米以內快速測量體溫的5G警用巡邏機器人……都來自廣州的科技企業,無不體現廣州的戰“疫”速度。
“48條”對科研攻關給予大力度的支持,將進一步夯實廣州創新創業基礎,率先塑造全方位、立體式、一體化的引智引技引資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