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所從來,方明所去。“來紅色教育基地學習很受鼓舞!”這幾天,茂名高州東岸鎮駐東莞務工黨支部的任維信在參加一個基層黨支部書記培訓班,“我打算回去之后組織我們的流動黨員一起去附近的紅色教育基地進行現場學習,重溫黨史。”
這是茂名市加強流動黨員學習黨史“不掉隊”的生動實踐。自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茂名率先在高州市探索實施黨史學習教育“135”工作法,通過搭建一個駐外黨支部平臺,強化流出地黨組織、駐外黨支部、流入地黨組織三方聯動機制,發揮好服務駐地發展、帶頭抱團創業、支持家鄉公益、帶領鄉親致富、黨建結對幫扶五個作用,截至目前已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項目200多個。
?實招頻出
破解流動黨員管理難題
從1978年入黨,又順應改革開放大潮到珠三角創業,任維信觀察到,在外的黨員面臨難以及時回鄉交納黨費、參加黨組織生活等問題。2002年7月,在各級黨委的支持和幫助下,全國第一個外來勞工黨支部——高州市東岸鎮駐東莞務工黨支部正式成立,任維信任黨支部書記。“最初的目的是解決流動黨員的管理問題,讓他們在外鄉也可以有正常的黨組織生活。”任維信說。
茂南以村(社區)為單位,建立健全流動黨員管理臺賬、溝通機制;電白完善《流動黨員活動證》,落實村(社區)“兩委”干部結對聯系1名以上流動黨員;信宜動態跟蹤流動黨員參學情況,及時對不參加組織生活和黨史學習教育的流動黨員按規定采取批評教育、限期整改等處理;化州及時為流動黨員寄送學習資料……茂名實招頻出,覆蓋有力。
“讓他們在外務工有歸屬感,同時我們也抱團發展共謀商機。”高州市荷塘鎮駐東莞黨支部書記李昊駿說,此前他們鼓勵一位支部黨員在東莞經營一家規模比之前更大的酒店,“從資金、管理策劃給他出點子,現在生意步入了正軌”。
在廣州,高州市長坡鎮駐廣州黨支部黨員走進“紅色課堂”。依托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廣州起義紀念館以及黃埔軍校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融合永慶坊、廣東省博物館等黨建示范點,規劃設計宜教宜研的現場教學線路,學員們沿著廣州的紅色足跡,感悟革命前輩們忠誠于黨、矢志不渝的精神。
化州市楊梅鎮駐深圳寶安黨支部書記陳詩昊介紹,他們還建立了一個流動黨員學黨史微信群,每天定時在群內推送學習內容,共享學習資料,并且每月最后一個周末都會邀請一位老黨員進行主題黨史學習,并讓流動黨員結合個人經歷,分享學習感悟等。
“實施黨史學習教育‘135’工作法,有效地解決流動黨員難聯系、活動經費難保障、管理難落實、組織生活難開展、作用難發揮這五難問題,使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學。”茂名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摸清底數、建立臺賬的基礎上,茂名市依托駐外辦事服務機構、商會協會、茂商企業等建立駐外黨組織61個,并在本地各縣區建設駐外黨支部驛站,為近2萬名流動黨員“筑巢安家”。
?落實“四個一”
推動流動黨員反哺鄉梓
召開一場駐外黨組織書記座談會,組織一次紅色革命傳統教育,開展一堂學習研討,做好一次網絡線上動員……茂名分別以片區、支部等方式落實“四個一”,開展流出地黨組織“流動送學”與流入地黨組織“駐點講學”,結合“寄書上門”“云端課堂”等方式,確保流動黨員學習教育“不掉隊”、流動“不流學”、務工“不誤學”。
信宜市丁堡鎮山背村,6名黨員村干部分片掛點18個自然村,對流動黨員實行結對輔導,用微信視頻連線送黨史課“上門”。貴子鎮函口村黨支部則創新利用手機YY語音軟件,將眾多流動外出黨員召集到同一平臺進行黨史學習,實現了在村黨員和外出黨員共同學習、共同交流。“指尖上學黨史,架起了我們面對面交流學習的橋梁。”在深圳務工的信宜籍黨員何少霞點贊道。
黨史學習,難在學深悟透,貴在付諸行動。為此,茂名架好駐外黨組織、商會與家鄉的溝通橋梁,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人員為家鄉經濟建設提供一條信息、介紹一批客商、引進一個項目、辦成一件實事。目前,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項目200多個。
電白的外出黨員積極為家鄉教育衛生、扶貧攻堅、基層治理、基礎設施等鄉村振興公益事業捐資560多萬;茂南金塘鎮駐廣州黨支部與上垌村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共投入幫扶資金約5萬元,開展幫扶項目2個;高州全市駐外黨組織共籌集幫扶資金3998.4萬元,開展結對幫扶項目483個……據茂名市委組織部消息,通過在流動黨員中開展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主要內容雙向帶動活動,組織有門路的流動黨員把家鄉更多的勞動力帶出去,把資金、技術和項目帶回來,流動黨員帶富作用更加明顯。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茂名充分發揮駐外黨組織作用,摸查村內外出務工經商優秀黨員,納入村級后備干部庫重點培養,落實一對一結對培養跟蹤計劃,引導其回村(社區)任職,更好地服務群眾,帶領群眾致富,進一步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