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廣袤田野鋪陳著斑斕畫卷。
雷州東西洋的農田里,機器轟鳴,稻谷飄香;陽江豐多采合山農業現代化示范基地,青椒、菜椒、螺絲椒等各類辣椒綠意盈盈鋪滿地頭,長勢喜人;茂名高州石鼓鎮深埇文化生態園,農機穿梭,收割舊茬、翻新土壤,村民們忙著為剛播下種子的農田蓋上薄膜……
粵西土地上,稻香陣陣,干群一道,扛穩糧食安全責任。進入11月以來,茂名、湛江、陽江等地克服疫情、天氣困難,一手抓糧食搶收,一手抓冬種生產,確保農業豐收、農民增收。
數據顯示,陽江89.94萬畝晚造水稻收割將于月底完成,預計面積、總產實現“雙增”;湛江預計全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423萬畝,總產量157萬噸;茂名174.99萬畝晚稻已經進入收割尾期,晚稻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
抗疫情 搶收“突擊隊”沖鋒秋收第一線
這些日子,茂名高州石鼓鎮村民祝慶明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了。
受近期高州“1105”疫情影響,石鼓鎮部分村莊被劃為高風險區。但眼下正是水稻成熟期,所在村屬于管控區,秋收如何解決讓祝慶明犯了難。
在鎮黨委號召下,當地的合作社、農業企業紛紛站了出來,迅速調配合作社的農業機械,幫助當地村民開展秋收、冬種。“農機手每天都進行核酸檢測,大家可以放心交給我們。”深埇毓秀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祝祿森表示。
在沙坡村,高州市慶宗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慶宗更是忙壞了。
“我們重點做好高風險區的水稻搶收,提供一條龍服務。可以以市場價包收購,也可以免費送到指定地點,由志愿者配送到農戶家門口。”馮慶宗帶著兩名農機手,每天在管控區為當地農戶收割水稻,并以低于市場價30%的價格提供烘干、打包、收購一條龍服務,免除了農戶居家期間的秋收煩惱。對于低保戶、五保戶以及相對困難家庭,馮慶宗更是不收取任何加工費。
連日來,馮慶宗已經為當地疫情管控區域搶收水稻超500畝,這支在高風險區的水稻搶收隊得到當地群眾的高度贊揚。據統計,目前,高州秋收糧食約31萬畝,超過八成的稻谷如期歸倉。
與茂名相鄰的陽春市春灣鎮新明村,由30多名黨員干部及志愿者組成的突擊隊正在爭時間、搶速度,力爭3天內幫助隔壁村完成200多畝農作物的收割。田間地頭上演著一條龍服務的忙碌景象。
“請您安心居家,我們幫您收割!”黨員干部登記好每一個農戶的收割信息和數量。村黨支部在做好水稻收割的同時,還聯系好銷售志愿者幫助農戶找銷路,做到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兩不誤。
晚稻完成收割,如何順利走向市場?茂南區迅速成立了疫情防控期間農業生產工作組,一邊抓抗疫一邊收集“農情”,一邊為農戶聯系收割機收割水稻以及聯系農產品收購商,有序組織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采摘相應的農產品。
疫情最嚴峻的時候,該區公館鎮東華嶺村一家生產農用薄膜的企業,因車輛出行受阻,生產訂單面臨取消。工作組知道后,立即線上指導企業通過網絡申辦廣東省重點物資運輸車輛通行證,用于進出高風險區。
有了車輛通行證和工作組的指導,企業順利完成訂單,確保了“菜籃子”供給和農產品流通。截至11月中旬,茂南區累計組織130臺收割機,收割了18.22萬畝晚造水稻,累計成功申報農產品車輛運輸“通行證”110多張,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
解難題 全流程托管助力藏糧于技
深秋,坐落于“粵西糧倉”東西洋平原上的湛江雷州南興鎮,金色稻浪連綿不絕。
南興鎮擁有6.9萬畝水稻田,種植面積占東西洋四分之一。得益于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支持,今年10月,該鎮黨委、政府投入幫扶資金150萬元,立項購買了5臺聯合收割機械,交由5個村集體合作社使用,用成本價為農戶提供水稻收割服務,降低的成本轉變為水稻種植農戶的增量收益。
“南興鎮本地水稻收割市場價每畝80元,而我們采取的價格是:平原地區每畝45元,山區每畝55元,5臺收割機一造估算服務3000畝水稻,可為農戶增加收入10萬余元。”梅田村梅興合作社社長吳湛軍掰著手指計算道。
多個合作社將成本價服務理念逐步擴大到種管收全流程托管服務過程中,降低農戶購買農機服務的成本。“1畝水稻田全流程農機服務成本能夠降低165元。南興鎮6.9萬畝水稻農田,一造水稻能夠為農戶增加一千多萬元收益。”對于托管新模式給農戶帶來的好處,南興鎮黨委書記陳錫廣如數家珍。
據雷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雷州以28萬畝水稻連片種植的“東西洋”為著力點,以點帶面,實現帶動全市生產托管全面鋪開的良好局面。秋季推進“東西洋”生產托管約6萬畝,帶動生產托管面積約20萬畝。
“以前家里缺少農業機械,土地撂荒,現在種地不再愁了!”談起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化州市鑒江街道百室堂村村民李叔十分來勁。他果斷把自己的10畝農用地全部托管,如今沒動一鎬一鋤每畝地也能有500多元收益。
不僅僅是李叔,今年百室堂村的1150畝水田,統一交給化州市農業生產托管運營中心后,不僅實現了土地“零撂荒”,而且每畝節本增收170多元。據統計,在化州市,像這樣整村推進生產托管服務的村已達132個,占全市行政村數量的40%,水稻托管服務面積達35萬畝。
這得益于化州全面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去年以來,化州市為了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在全省為丘陵山區推動農業生產托管蹚出了一條新路徑。
有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如今“穿著皮鞋下地”已不是新鮮事,讓專業服務組織替農民種地成了新潮流。
眼下,藏糧于技正讓化州廣袤田野孕育新的豐收圖景。數據顯示,化州整合合作社263家、農機手1376名、鄉土專家240多名,各類農業機械2.28萬臺(套),其中拖拉機254臺,聯合收割機733臺,谷物烘干機18臺,微耕機2.18萬臺,植保無人機72架。并設立了23家鎮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站,發展了350名村級農業生產托管員。科技助力,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挑上“金扁擔”。
站在收獲的田埂上,看著一顆顆金黃的稻粒,往前倒推其成長軌跡,有服務組織推動良種良法落地,有細碎地塊連片規模經營,有應用現代化農業機械提高生產效率,豐收自然水到渠成。
拓產量 “冬閑”變“冬忙” 土地實現一年三熟
忙完秋收,遂溪縣城月鎮石塘村,白花花的種薯被成行拋在高壟上,覆土、蓋膜,村民們在說笑中忙活著,期待來年2月底的好收成;雷州楊家鎮,往日閑田也種起紅薯來,新建的甘薯種苗基地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嶺北鎮城里村,一顆顆毛豆種子“點”進土里,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繼續譜寫冬日的豐收之歌……
“往日‘閑田’變‘忙田’,還能避免土地板結,起到養護的作用。”城月鎮石塘村蘇少興已經連續3年冬季種上馬鈴薯,生產時間僅3個月,合作社每人能掙上萬元。當地已然形成“稻稻薯”種植模式:早造優質稻—晚造優質稻—冬種馬鈴薯,一年可實現三熟,在雷州半島上走出了一條“北薯南種”的致富路。
而坐落在嶺北鎮的冬種毛豆產業也成為了當地的香餑餑。以“龍頭企業、經濟合作社、農戶、定單”模式,由北部灣農產品批發中心有限公司提供種子、技術和兜底收購,各村負責經營,在嶺北鎮3個重點村推廣毛豆種植1000畝,實現了讓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在高州泗水鎮,以四季豆為主的北運菜種植更是熱火朝天。作為“茂名市北運菜生產第一鎮”,也是高州最早種植北運菜的鄉鎮之一,泗水探索出了“稻—稻—菜—菜”耕作模式。
“每年大概11月—12月開始上市,一直持續到次年3月,分為冬、春兩造。”泗水鎮菜農蘇敷建自豪地說道,“我們這里的北運菜,全國有名!”
按照往年經驗,高州市各地冬種四季豆面積9萬多畝,預計產量可達13萬噸,畝產值可達萬元左右。而高州北運菜的網點更是輻射到東北、華北、華東等地區的20多個大中城市,不僅成為全國人民的“菜籃子”,也鼓了群眾的“錢袋子”。
在陽江豐多采合山農業現代化示范基地,青椒、菜椒、螺絲椒等各類辣椒在大棚內保溫系統等“護理”下,綠意盈盈鋪滿地頭;育苗棚內,工人們忙著護理其他蔬菜種苗,為下一批蔬菜種植做足準備。
“冬季霧氣多,晝夜溫差大,病蟲害逐漸減少,正是蔬菜種植生產管理的‘好時節’,目前已經種植了近100畝辣椒、40多畝水果黃瓜。”該公司生產經理周龍表示,正在搶抓農時,預計蔬菜總產量有兩百多萬斤。
當前,陽江全市冬種指導性計劃面積45.6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0.61萬畝,蔬菜33.71萬畝,綠肥及其他作物1.3萬畝。截至11月1日,全市秋冬種蔬菜面積2.41萬畝,蔬菜種植工作正逐漸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