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二期昨日(10月23日)開幕,主要展出日用消費品類、禮品類和家居裝飾品類三大類產品。勞動密集型企業如何應戰國際市場變局和國內成本上漲成為重要看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包括廣東在內的不少企業懷揣“兩本經”,穩固外貿的同時,也在積極謀求拓展內銷市場。
廣交會是我國外貿出口的晴雨表和風向標,而交易會二期又是我國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較為集中的一期,覆蓋行業包括日用陶瓷、玩具、禮品等。相關行業內企業往往規模較小、產品附加值空間不大、容易受到成本因素沖擊。如何應對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市場變動,對這些企業是嚴峻的挑戰。
“明年外貿將主要是一個‘穩’字,主攻方向改成內銷!”湖南泰鑫瓷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俊明坦言,面對近期開始萎縮的世界市場環境,企業正在謀求轉型。
對國際市場的悲觀預期是他作出這一決定的重要依據。潘俊明所經營的陶瓷企業已經有11年歷史,建立之初就是為了出口,并以此起家。但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潘俊明就感覺到轉型的壓力?!敖鹑谖C的時候,我們的產品結構比較好,影響比較小;但這次歐債和美債危機,對我們的影響可能比那時要大?!彼麘n慮地表示。
不僅是外患,內憂也令人心煩。近年來,企業的人工和原料成本上升,加上人民幣升值的因素,潘俊明估計企業成本將上升10—20個百分點,這直接導致外貿市場面臨不得不提價的難題,但“一下子提價,外商肯定沒法接受。”潘俊明說。
面對內憂外患,“產品附加值不高”再次挑戰著“中國制造”的應變能力。記者在廣交會現場了解到,由于產品附加值不高,原料和人工成本占據商品成本的絕大部分,被動漲價就成了不少企業的無奈之舉,但國際客商對此接受程度不高。此時,中國的出口企業只能暫時從國際市場撤退或者處于守勢。
潘俊明總結認為,“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普遍面臨著“價格瓶頸”。以陶瓷行業為例,國內一般陶瓷制品的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1/5,且對中國商品已經形成了“低價”的思維定勢。
●應對企業轉內銷謀轉型
“可是如果我們的價格能夠達到國際價格的1/2,也就意味著現在的價格可以翻番?!憋@然,潘俊明并不會輕易放棄多年經營的國際市場陣地。他自己預計,到2013年—2014年,國際市場會好轉,自己會利用專心內銷的這段時間,集中精力做好一件大事情——重組企業生產流程。
現在陶瓷企業一般是從頭做到尾,完成一件成品。而潘俊明的設想是,制泥、制藥、制模等步驟都分開,由集團下屬不同的工廠完成,也將引進加盟廠。這在行業內算是一個創舉。這段時間里,他將集中精力做好國內市場。
實際上,已經有先行者走上了“內外兼修”的道路。
國內陶瓷行業的領軍企業深圳永豐源實業有限公司以“國瓷永豐源”品牌聞名中外。董事長劉權輝告訴記者,轉型始于2000年左右,通過外貿賺足了資本后,企業開始加大內銷力度,打造品牌影響力。如今,外貿份額只占公司總營業額的10%—20%.
與此同時,永豐源在突破國際市場價格瓶頸方面也開始發力。如今與世界頂級陶瓷產品相比,永豐源陶瓷產品的質量已經可以做到幾乎沒有差別,價格則達到同類產品的50%—60%左右。
●形勢價格瓶頸倒逼加劇
分析——三大困難攔路,內銷仍只是出口補充
“內銷的價錢好,但量不行。”煙臺豐盛裝飾品有限公司國際業務部銷售經理鄭繼鵬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該公司1996年創立時,就是做內貿起家的,后來才轉型做出口,2002年開始參加廣交會至今,如今出口業務已占到公司總營業額的90%,但在這十幾年間,一直沒有放棄內需市場。盡管如此,他們也不打算重新回歸內貿。
鄭繼鵬說,目前內銷只能作為該公司出口業務的一種補充?!氨热邕@種玻璃花瓶,以前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出口都是一兩千個起賣的,現在外需雖然不行了,但也是400個起賣,而內銷只能一百一百地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內地采購商看中,我們只能是將出口的一部分產品內銷,比如說一次性生產500個,將其中100個內銷,其余還是出口。”
據記者了解,與鄭繼鵬情況相似的企業不在少數。山東佳和工藝品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陳建超對記者表示,該企業想做內銷,但是量始終不大,“做慣了出口,盡管內銷利潤豐厚,但始終只是補充?!?/p>
創渠道難
實際上,內銷“量少”體現在“渠道”的缺乏。這也一直是多數出口企業轉內銷遇到瓶頸的主要因素。
鑒于拓展渠道十分昂貴,陳建超所在的企業嘗試通過網絡進行營銷,“在商場上賣6000元的床,我們在網上賣3000元,雖然利潤比在商場低,但渠道拓寬了不少?!?/p>
臺州市雙馬塑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建英介紹,該公司主要是把內銷產品賣給國內的省級代理商,因此量比較大,也不存在渠道問題,因此成交一直比較穩定,但有意思的是,他們的國內代理商有時也會將產品出口。
產品屬性不合
主要生產西方圣誕節及感恩節禮品,來自大連的一家貿易公司的張姓負責人說:“轉內銷?我們的產品沒法轉。”
該負責人說,“我們的產品就像八月十五的中秋月餅,一年就趕這么幾個節日。開拓新興市場嗎?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不是說想打開新市場就能打得開,也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p>
訂單量少
采訪中記者發現,對大部分的外貿企業來說,內銷仍然只能是出口的有機補充,而在短期內,要期望內銷能迅速增長甚至取代出口市場的缺口,仍然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法。
令人反思的是,臺州市雙馬塑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建英對記者說:“內銷我們也做,但我們不會把最新的產品放到國內市場,因為一出去很容易就被仿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