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年,廣東產業競爭力捷報頻傳:三產結構由“二三一”調整為“三二一”,第三產業比重近10年來首次超越第二產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先進制造業在工業中所占比重逆勢上揚,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8%,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培育與發展,傳統優勢產業也在改造中獲得提升,實現“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的轉變;第三產業中金融業增加值增速更高達18.9%,居各行業之首……
一項項數據表明,廣東近年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果逐步顯現,產業競爭力得到穩步提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增創產業競爭新優勢”再次成為今年省委全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廣東產業競爭力獲進一步提升,前景可期。
第三產業實現歷史性跨越
作為我國第一經濟大省,去年廣東省三產結構由“二三一”調整為“三二一”,專家指出,這不僅表示廣東省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發展,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
事實上,為了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廣東省委、省政府此前已出臺《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正式吹響了廣東省優先發展服務業的集結號,重點發展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會展、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現代旅游、健康服務九大行業。
據省統計局數據,去年第三產業穩步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上述行業表現突出。
為不斷提高這一目標的實現質量,廣東近年作了大量努力。
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僅2013年,省發改委就研究制定了《關于促進服務業投資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廣東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指導意見》,并認定第二批40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爭取國家支持廣東省2013年服務業引導資金項目25個,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
不僅如此,該負責人透露,2014年,廣東省還將制定實施服務業投資發展意見,放寬服務業投資領域和降低準入門檻,預計將推進70個省級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建設、開展第三批省級現代服務業聚集區認定工作,并出臺實施《廣東省現代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
服務業直接優化投資環境
以服務外包為例。據商務部統計,2013年全省承接服務外包(含離岸和在岸)合同金額106億美元,執行金額71億美元,增長均超過30%;其中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72億美元,執行金額51億美元。數據顯示,當前廣東服務外包呈現向計算機類、通信工程類、工業設計類、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行業集中的趨勢。這意味著,廣東以計算機科技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了長足進步,并且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較強的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服務外包不再僅僅局限于銷售、售后服務等產業鏈下游,而更多的是向產業鏈上游的研發、設計等環節靠攏。高附加值服務出口繼續呈現穩步增長勢頭,成為服務貿易結構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分析認為,在當前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人民幣匯率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外貿大省廣東的對外經濟發展方式面臨嚴峻挑戰。而服務外包產業的逆勢持續快速發展,促進了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對保持廣東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功不可沒。
金融業表現同樣耀眼。據統計,去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高達18.9%,居各行業之首,金融業總資產、存貸款、上市公司數量和保費收入均排在全國首位。
專家指出,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同樣與廣東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密切相關:通過金融杠桿優化信貸投向,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利用資本市場,進一步推動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等。
現代服務業高速發展是助推廣東這一龐大經濟體再次優雅起舞的催化劑。實際上,金融、物流、批發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工農業的發展素質和運行質量,其不僅直接優化了廣東省的投資環境,更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點。
廣東創造已具較強競爭力
過去的一年,廣東第三產業的穩步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這不僅與廣東多年來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密切關系,也與近年來廣東工業轉型升級、制造業向“微笑曲線”兩頭延伸有關。
在2013年發展較快的現代服務業中,多數為生產性服務業。這對于廣東這個制造業大省來說意義頗大——隨著制造業的升級發展,多年深耕于傳統制造企業的廣東正越來越注重品牌設計、市場開拓和研發創新,以此提升產業競爭力。
作為我國最大的外貿省份,2013年廣東省年度進出口總額再創新高,跨入萬億美元俱樂部。而進出口數據躍上新臺階是廣東省近些年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結果。
數據顯示,去年廣東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564.3億美元,同比大幅度增長15.8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以技術為根本依托的高新技術產業,廣東創造已具不低的競爭力。
此外,服裝及衣著附件、家具及其零件、鞋類和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塑料制品和玩具、燈具和箱包等主要傳統勞動密集型大類出口商品中,廣東省出口額保持了穩定的增長——這顯示,通過科學技術創新實現產品生產效率提升、流程優化、成本降低、附加值提升的廣東制造,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
更令人矚目的是,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廣東省第二產業占比雖有所下降,但先進制造業在工業中所占比重卻逆勢上揚:去年廣東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8%.先進制造業吸收電子信息、計算機、機械、材料以及現代管理技術等方面的高新技術成果,并綜合應用于制造業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的全過程,實現優質、高效、低耗生產,具有傳統制造業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是提高廣東省第二產業競爭力和轉型升級的先行軍。
今年將規劃建設示范產業基地
省發改委上述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促進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2013年廣東也是動作不斷:制定《廣東省關于發展創業投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和《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設立方案》、組織開展第二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認定工作……
去年,乘著新一輪政策利好的春風,一批批先進制造業項目在南粵各地先后“開花結果”:佛山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廣東30萬輛轎車項目、深圳長安標致雪鐵龍合資項目、廣東明陽風電葉片制造基地先后建成投產、廣東南車首列CRH6型城際動車組正式下線、湛江鋼鐵基地1號高爐工程開工建設……
梅新育說,第二產業是廣東經濟的基礎和中流砥柱,尤其在我國制造業的勞動力紅利時代行將結束的背景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廣東實現產業競爭力長期穩定提高的關鍵一環。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提升先進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今年省發改委將規劃建設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產業基地,謀劃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性強的中下游產業項目,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此外,還將圍繞汽車、石化、裝備等行業,重點規劃建設30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區。
■代表委員議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工商聯主席袁志敏:
政府支持民企創新才有底氣
袁志敏告訴記者,這些年他看到越來越多的廣東本土企業從先前“簡單模仿、低價銷售”的初期模式脫胎換骨成為“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模式,實現了由“制造”向“智造”的蝶變。
袁志敏認為,民營企業要舍得投入資金培養科研人才和開展科研項目,政府在其中應當有所作為,在研發高新技術產品方面,政府出臺惠民政策和給予資金上的支持,民營企業創新才有底氣。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總商會副會長溫純青:
良好營商環境助推競爭力提升
溫純青認為,廣東省無論是傳統產業產品還是高新技術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要實現進一步切實提高各行各業競爭力,則需要千萬個企業形成合力。
他說,構建公平透明有序的營商環境對于廣東產業競爭力提升有重要意義。在當前廣東大力推進國企改革之際,讓有資金實力和運營實力的民營企業投資參股國有企業,整合國有企業的資源、品牌、平臺、人才等優勢與民營企業的靈活、創新、市場化優勢,實現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互利共贏,不失為一條提高廣東整體產業競爭力的好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