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山市召開第三季度經濟分析會。會議總結盤點了當前的經濟發展情況,對繼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出了熱切呼喚,在與會者中激起了強烈共鳴。
前三季度,全市上下揚鞭奮蹄、鉚足干勁,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趕考”答卷——工業投資比增四成,先進制造業投資比增五成,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比增四成,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與投資增速位居珠西岸六市一區前列,工作母機制造領跑全省。
按照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H.錢納里關于工業化過程的階段論,中山正處于工業化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過程之中。而從一個發展階段向更高階段的躍進,都是通過產業結構轉化來推動的。這意味著,中山必須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以創新驅動戰略實現穩中求進。
分析會上,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的講話言簡意賅,重心傾向時下之路徑,側重未來之戰略。“這些成果充分表明,抓創新驅動發展的方向是正確的,‘創新+’戰略為全市經濟穩中有進提供了有力支撐。”
善弈者謀當下更謀未來。中山“創新+”,利在疏導城市發展的未來空間,鋪陳思想解放的廣闊視野。“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化。”只有 ,方能于日后再立時代潮頭。
前不久,福布斯發布的《中國大陸城市創新力排行榜》上,中山創新能力名列全國地級市第7位。而在市場主體層面上,隨著“創新+”的逐步推進,改革紅利的釋放已然凸顯。前三季度,中山高新技術企業通過280家,凈增211家,增速名列全省第一;預計年內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2家、市級23家(年度任務18家);新型研發機構方面,推薦申報省級6家均獲通過,受理市級申報50家。以上多項指標均已接近當年翻番增長。
成績之外,也并不是沒有隱憂。產業層次總體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資源環境瓶頸凸顯……當下,中山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仍然復雜,下行壓力同樣不可忽視。如果沒有鳳凰涅槃的勇氣,逢山不敢開路,遇水怯于搭橋,那就只能行百里者半九十。換言之,中山“創新+”征程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開闊的先行空間,但也面臨著“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挑戰。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只有堅持“創新+”定力,改革方可言力度,發展方可談出路。不為成績所累,不為經驗所限,不為定勢所困。可以預見,隨著創新驅動戰略向縱深推進,中山創新能力必然將更上一個臺階,城市宏圖將早日得以實現。
創新再闖關,中山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