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促海洋經濟發展可持續 科技創新驅動助力邁向海洋強省
抓住機遇,創新破難,“十二五”廣東省海洋事業全面發展
“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說明“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已被納入國家大戰略中,海洋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建設海洋強國、發展“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部署的提出無疑給廣東海洋事業新一輪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作為我國海洋事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十二五”期間,廣東海洋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權益維護等方面開創了新局面,創造了新輝煌。
海洋漁業經濟多年的領跑者
2011年7月,國務院批復《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標志著廣東海洋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在其帶動下,“十二五”時期廣東省海洋經濟繼續馳騁在高速發展的快車道:2014年,廣東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35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0.52萬億元,增幅超過60%,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10.7%。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17.9%提升至19.9%,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2.5%,預計2015年將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5萬億元,實現了連續第20年領跑全國。
廣東海洋經濟結構在“十二五”期間也進一步優化,海洋經濟一、二、三產業比例由2010年的2.4:47.3:50.3調整為2014年的1.6:46.9:51.5,提前實現《海洋規劃》提出的海洋經濟總量和海洋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目標。
“十二五”期間,在《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部署構建“三區、三圈、三帶”綜合開發新格局的帶動下,廣東海洋經濟區域發展更加協調,2013年,粵東四市海洋生產總值達897.8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5.4%;粵西三市海洋生產總值達1123.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1.4%。2011年以來東西兩翼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79%和15.49%。
“十二五”以來,廣東漁業亦獲得了長足發展,漁業經濟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9.7%.2014年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2350億元,比2010年增長45.4%;水產品總產量838.3萬噸,比2010年增長13%;水產品進出口總額47.7億元,比2010年增長59.5%;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300元,比2010年增長27.1%;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水產品總產量多年居全國前列,保持了平穩快速發展。
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日益提高
海洋經濟連續領跑全國,這是“十二五”廣東的海洋工作在海洋經濟方面交出的漂亮答卷,事實上,廣東的海洋工作在其他方面也卓有成效——海洋信息化建設從弱到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日益提高……
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帶動下,“十二五”期間廣東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日益提高,這首先表現在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高效轉化的集聚區初見成效。2012年,廣東海洋研究機構擁有海洋專利總數1065件,在全國11個沿海省市中居第三位;海洋科研機構經費收入為177.5億元,在全國沿海省市中位居第三位。2011-2013年共獲得國家海洋成果創新獎二等獎8項,獲得省科技進步獎19項,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其次,海洋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增加。廣州、湛江被確定為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廣州南沙新區通過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評審。中山大學聯合在粵涉??蒲袡C構成立海洋高新技術協同創新聯盟,啟動建設國內首個海洋天然產物化合物庫公共服務平臺。
再次,海洋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取得豐碩成果。建成覆蓋海洋生物技術、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藥物、海洋環境等領域的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26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個。深海裝備、船舶修造、海上風電設備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走在全國前列。明陽風電集團單機發電功率達到6兆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3年國家海洋局支持廣東省海洋經濟區域創新示范6.35億元,帶動社會資金超20億元投入海洋科技創新,海洋新型酶類等52項成果得到轉化應用。
另外,海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組織南海海洋研究所、廣東海洋大學、汕頭大學等單位赴美國招聘海洋人才。中山大學設立海洋學院、海洋經濟研究中心。南海海洋研究所與深圳大學共建“海洋科技菁英班”等。
海洋信息化擁抱互聯網時代
加強信息化資源整合、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借力互聯網,打造“智慧”海洋、海洋環境預警預報系統、漁業船舶信息管理系統、漁港高清視頻監控系統……“十二五”期間特別是近兩年省海洋與漁業局將這些作為廣東省海洋信息化建設的工作重點,統籌協調、扎實推進海洋信息化建設,改變了原來信息化工作落后的面貌,初步實現由分散、封閉型向集約、開放型轉變,海洋信息化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比如在漁港高清視頻監控系統方面,廣東省漁港高清視頻監控系統于2014年2月開始建設。該系統主要是針對廣東省14個沿海市50個二類以上漁港開展實時監控業務。自2014年7月系統投入使用以來,在平時的漁船進出、漁獲交易、漁港設施維護等日常管理中作用明顯;在防御“海鷗”“威馬遜”臺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在增強漁業應急指揮能力方面,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采取一系列措施,強化漁船信息化管理和漁業安全生產指揮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全面開展漁船基礎信息普查。截至目前,全省登記在冊的35832艘海洋捕撈漁船中,已完成信息錄入的32249艘,完成率90%;已完成實船核查的27520艘,完成率77%.
二是進一步提高漁船監控覆蓋率。在漁業安全生產指揮系統提升改造的基礎上,強力推動在漁船配備定制手機、AIS、北斗衛星等安全生產終端。截至目前,全省3.3萬艘60匹馬力以下的漁船中,已有1.1萬艘配備了定制手機;10672艘60匹馬力以上的漁船中,已有8151艘配備了AIS終端;3835艘200匹馬力以上的漁船中,已有2418艘配備了北斗衛星終端。
三是建設漁港視頻監控系統。目前已在48個重點漁港安裝了189個攝像頭,實現對這些漁港的全天候全方位監控。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還積極建設全省海洋生態文明。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首先體現在機制的建設上:2012年啟動實施《海洋規劃》后,編制完成了《海洋生態保護實施方案》作為其配套方案,提出了“建立海洋環境保護責任考核制度、海洋生態補償機制、海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海洋環境保護經費多渠道投入機制”四項機制創新。
2012年底,《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獲國務院批復。在此基礎上,結合《廣東省海洋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的組織實施,廣東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機制將逐步得以建立和完善。
入海污染是導致海洋生態惡化的一大禍害,“十二五”期間,廣東省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狠抓陸源污染入海防治。沿海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則認真做好廣東省管轄海域環境質量現狀和趨勢監測、入海污染源監測、海洋功能區監測等海洋環境常規監測,及時有效開展赤潮等海洋生態災害、海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監測。
據統計,省、市、縣三級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共17個監測機構承擔了全省海洋環境監測任務,在全省近岸共設置各類監測站位850個,監測項目覆蓋水文、氣象、水環境、沉積環境和海洋生態等共96項,累計出海220多航次,共獲得各類監測數據27萬余個。
廣東省還通過繼續開展海洋生態修復和資源養護來進一步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完善海洋自然保護區網絡,全省已建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5個,國家級海洋公園3個。
除中央海域金項目以外,幾年來廣東省投入省級海域金以及地方籌集資金3.54億元用于海域、海岸帶生態修復,湛江、汕尾、饒平等地港灣整治修復效果明顯,收到政府和民眾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