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惠州市和碧桂園簽約,將共同打造3座科技小鎮。這種以創新研發和新業態為主導的小鎮范圍雖不大,投資額度卻高達數百億元,要集聚一批產學研人才和平臺。與此同時,惠州還將建設金融小鎮、大學小鎮等。
在這些新的概念小鎮興起之前,惠州另一種形式的小鎮經濟專業鎮已發展多年,現形成24個專業鎮,覆蓋電子信息、物流、旅游和農業等領域。在要素驅動發展漸趨乏力的當前,正轉向依靠提升創新能力來獲得長遠的發展。
前有專業鎮,后有科技小鎮,無論是哪種形式,惠州的小鎮經濟都在把目光瞄準創新,以及新產業、新業態,為惠州經濟發展注入一股新興的力量。
走進仲愷高新區惠環街道,沿著和暢二路、惠風七路、和暢五路轉一圈,可以看到這里廠區林立,卻看不到明顯的煙囪,聽不到生產的噪音,只有身著制服的工人和滿載的貨柜車頻繁出入。TCL、德賽西威、億緯鋰能……這些在惠州甚至全球頗有名氣的企業都位于這個電子專業鎮,它產生了一批中國專利金獎、中國專利優秀獎,以及多項高端核心技術。
而在稍遠的潼湖生態智慧區,以及更遠一點的惠東稔山,更多創新資源正在緊鑼密鼓地引入幾座新型的科技小鎮和金融小鎮,以及博羅的大學小鎮,它們和惠州已形成的24個專業鎮正在成長為惠州廣義的“小鎮經濟”。
風起于江浙一帶的“小鎮經濟”,為當地經濟轉型和創新發展帶來持續動力。現在,惠州的“小鎮經濟”發展如何?它們將為惠州經濟帶來哪些新變化、新能量和新可能?
一個鎮的發明專利授權占全市近半
“在2008年以前,惠環的專業鎮發展完全是另一種景象。”惠環街道辦常務副主任周賢忠感嘆。他介紹,以前的發展模式以代工為主,包括索尼、樂金、TCL移動等公司,靠要素的投入來推動發展。2008年碰到國際金融危機,再加上人工成本上升,很多企業受此影響萎縮。比如索尼,最高的時候有2萬人,現在剩下幾千人。原先靠資金和人工投入擴大生產,做加工貿易的路子走不下去了,迫使專業鎮轉型升級,依靠創新驅動發展。
周賢忠介紹,從那以后,尤其是在仲愷區2010年“雙擴”至今,惠環大力推動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設,新建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和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高企業的核心創新能力,并引入高端項目和企業,著重打造以電子產業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惠環街道發明專利申請量有2079件,授權量有422件,分別占惠州市的45.2%和48.6%。至今,惠環街道形成了110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市381家高企的29%,“作為一個鎮域經濟體,這兩個數字足以說明它的創新能力在惠州的分量。”
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帶動了惠環一批企業轉型。惠州市東陽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前只是做模型零部件的貿易,隨后慢慢轉型生產零件,到如今已經能夠生產無人機,并將品牌打入了國際市場。惠州中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和生產智能電表10多年,如今已實現多道工序的自動化,并計劃新建一個智能工廠,要將產品賣到南美和非洲。
億緯鋰能則獲得了1次廣東科學技術一等獎和2次中國專利優秀獎。董事長劉金成表示,億緯鋰能的鋰/亞硫酰氯電池產銷量為全球第一下,一個目標是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成為百億級企業。
在電子信息專業鎮的仲愷區陳江街道,以及鞋業專業鎮的惠東縣黃埠鎮和吉隆鎮,類似的變化也在發生。比如,陳江大力發展孵化器,引進和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群。惠東利用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的優勢,為優質制鞋企業搭建線上交易平臺,共同建設阿里巴巴·惠東產業帶。
小鎮經濟崛起:主打新產業新業態
在專業鎮之外,一批新的小鎮經濟異軍突起。相比專業鎮而言,這些小鎮作為一種范圍更小、形式更靈活,創新創業資源更集聚。
今年8月,碧桂園集團宣布將在惠州建設3座“科技小鎮”,計劃打造為先進、智慧、生態的國際一流科技產業綜合載體。其中兩座位于被稱為惠州“硅谷”的潼湖生態智慧區,另一座位于惠東縣稔山鎮。
以落戶潼湖生態智慧區的創新小鎮為例,按照此前的計劃,總投資不低于300億元,規劃建設用地約1平方公里,生態濕地公園配套用地約1平方公里,其中產學研等設施用地占總規劃面積不低于70%。
有關負責人介紹,科技小鎮采用智慧城市、產城融合、科技創新、眾創空間的理念來建設。具備自主研發、成果轉化、孵化育成、產業融資及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科技人才綜合服務等功能。將打造成以人為本、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智慧型樞紐型“雙創”新社區。
如果進展順利,幾年后這里將成為一座花草樹木環繞的小鎮,同時也是“雙創”新社區。地面有公園,車輛在地下穿行,一批科技型企業在這里成長。來自國內外的創新研發人員在這里專心搞研發、安居落戶,家人可享受優質的教育、衛生醫療、交通等服務……
此外,國美華人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投資約100億元在潼湖生態智慧區打造一個金融小鎮。它以現代金融服務外包產業體系為基礎、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核心、以華南基金小鎮為特色,以金融體驗式旅游為亮點。
惠州潼湖華大科學小鎮項目將借助華大基因全球先進的生命科學技術和高端人才聚集優勢,規劃建設“華大科學家村(潼湖)”,建立研發實驗基地、成果轉化中心、建成生態環境示范基地及生態環境教育基地。
博羅縣則引進了4所高校,以職業技術學校為主,可培養大批技術型人才。圍繞這些學校,博羅的“大學小鎮”也將逐漸成形,并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惠東稔山的科技小鎮預計投資額不低于800億元,建設內容包括科技創新研發、創新金融、生命健康、商貿物流等。由于當地生態環境的天然優勢,還將建設濕地公園、濱海文旅度假、區域性消費等產業設施。同時,將建設居住、教育、醫療等生活配套設施,以及市政道路、交通中心等基礎設施。惠東縣政府相關負責人稱,稔山科技小鎮建成后,將提升惠東研發能力,成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方向:瞄準產學研和孵化育成
盡管在區域范圍的大小上有明顯的區別,但無論是專業鎮還是各種概念小鎮,發展的核心動力都直指創新。為此,針對惠州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高新技術企業不多的現狀,惠州的小鎮經濟體都把發展的重點放在產學研合作、科技與金融結合,以及打造孵化育成體系。借此建設更多創新平臺,培育更多高新技術企業。
今年以來,惠環街道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科環孵化器,約有6000平方米孵化面積,其中包括幾百平方米的眾創空間。天域、同方信息港等民營孵化器相繼建成。陳江街道投資1.2億元新建一棟創業大廈,打造成綜合性的孵化器,爭取幾年內建設成國家級孵化器。
這兩個街道都成立了專門的科技創新部門,并多次派人到深圳學習孵化器管理和運營經驗。在近期舉行的惠深孵化器交流中,陳江街道辦科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秦放直言:“我們就是去深圳學習的,要學的東西太多了,運營和招商經驗是關鍵。”
科技小鎮也有類似的舉措。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認為,科技小鎮不是做房地產,而是做孵化器。在潼湖的科技小鎮將引入一批“高大上”的創新研發項目。領先入駐的包括清華大學南方創業基地、智慧城市中心、宇視科技華南基地和李開復創新工場等核心項目。3年左右建成后,國內外高端人才不僅能在小鎮里安居樂業,還能創新創業。
為促成科技與金融結合,科技小鎮還將設立科技創新產業母基金,引進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紅杉資本、凱雷投資等投融資機構。
“小鎮經濟的單元比原來的專業鎮單元更小一些,更靈活一些,發展更密集一些,業態更廣泛”,鄒平生這樣概括兩者的區別。他認為,科技小鎮將更多地發展新產業和新業態,但創新平臺的建設依然是兩者的關鍵。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惠州引進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相當一部分已入駐或將要入駐潼湖生態智慧區。包括南方工程檢測修復技術研究院、惠州市南方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廣東省“互聯網+”研究院、惠州中科新能源研究院……它們將為潼湖的科技小鎮帶來強大的創新團隊和技術。
11月8日,中科新能源鎂基鋰電池產業化項目簽約落戶惠州,它將以惠州中科新能源研究院作為研發基地,研發生產的鎂基系列電池能在-40℃—65℃溫區正常工作,具有超低溫特性,且電池體積小、重量輕、比能量高等特點。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李宏斌為該項目負責人,他介紹,項目一期將實現300億元產值,到第三期將實現1000億元產值。屆時,將在惠州擁有鎂基電池原材料、儲能、動力、通信電源系統、新能源汽車研發和制造共五大產業集群,成為集研、產、銷一條龍集群式產業鏈發展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我們不僅要有一批跟跑、并跑的高新技術和產業,還要有一批領跑的”,惠州市科技局局長鄒平生介紹,這批新型研發機構將帶來一批領跑的技術,很多技術會像中科新能源鎂基鋰電池一樣實現產業化。在這個過程中,專業鎮和科技小鎮如果能引進核心人才、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平臺和配套服務體系,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轉型樣本
從做零部件貿易到生產無人機
時下,無人機變得非常火熱,出沒于各種場合。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在仲愷區惠環街道就有一家生產無人機的公司。
走進惠州市東陽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展廳擺放的多種尺寸和用途的無人機讓人眼花繚亂,穿越機、手持云臺、航拍飛行器,還有墻上掛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從機架到動力和控制系統,基本上都是自主生產的,在市場上打出了東陽的品牌。”公司董事長張錦海介紹道。
2007年成立之后一年多的時間里,東陽只是一個從事貿易的公司。當時,模型行業的客戶喜歡DIY,他們會到各個工廠買一些部件來組裝,如機架、電機、驅動等。東陽就賣這些部件,并不涉及研發和生產。到2008年,隨著客戶的積累,東陽發現,訂單達到了一定的量,客戶的要求也多了起來。比如,對某個部件的尺寸要求做一些修改,對外殼搭配甚至顏色都會提出個性化要求。如果自己不能按客戶的要求生產,容易流失客戶。因此,張錦海決定開始生產需求量比較大的伺服器。它用在直升機、固定翼飛機和機器人上面,是動作環節的驅動部件。
當時,東陽主要為娛樂性的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提供零部件產品。這類模型飛機可以倒飛、側飛、旋轉等,功能性和娛樂性強,聚集了一批愛好者。后來,東陽陸續生產電機、電子調速器等部件。張錦海介紹,由于跟著市場走,當直升機、固定翼飛機和多旋翼飛機賣得好的時候,東陽的配件也跟著賣得好。到2011年,公司開始做自己的手持云臺和飛行器整機。從機架到動力、控制基本上都能自主完成生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在這個過程中,東陽形成了一支研發團隊,并引進了法國專家。張錦海介紹,無人機難在定高、定點、GPS、巡航等方面。比如,控制飛行器的時候要向它發射信號,而飛行器同時在往回傳輸數據,這涉及到信號和設備的兼容性和穩定性的問題,因此飛行控制系統也是一個難點。東陽正在這些領域尋求突破和提高,通過研發和創新初步形成了技術優勢,擁有數十項專利。
回顧公司歷程,張錦海感慨地說:“得有技術含量,走創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