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樸實靦腆的農村婦女,轉變成為自信干練的婦女骨干,需要多久時間?在汕頭,參加“汕頭婦女工作創新計劃”的婦女可以自豪地給出答案:9個月。
“汕頭婦女工作創新計劃”是由李嘉誠基金會資助100萬元,汕頭市婦聯負責執行,廣東省婦聯、汕頭大學支持的公益項目(以下簡稱“婦女創新計劃”)。實施至今9個多月,獲資助的12個項目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所在社區婦女干部的綜合能力,也改變了所在社區的風氣面貌,帶動社區婦女們走上“雙創”之路,培養當地婦女成為“不走”的社工隊伍。
這一創新計劃如何改變社區婦女?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訪了金平區鮀蓮街道勝隆社區、潮南區雷嶺鎮東老村。
集合社區婦女生產“綠色藕粉”
沿著牛田洋的悠長小徑,記者驅車前往金平區鮀蓮街道勝隆社區。途經一片池塘,汕頭婦女工作創新項目督導專家肖映玲告訴記者,別看此時池塘面上空蕩蕩的,一到夏季,這里就是荷花荷葉的天堂,巨大的荷葉能夠長到比人還高。
在勝隆社區婦女之家,記者見到了“荷塘月色、佳藕天成”項目的負責人、勝隆社區黨支書林玉微。據林玉微介紹,項目從去年5月份開始實施至今,在市、區、街道三級婦聯的督導陪伴下,已取得初步成效。
勝隆社區位于牛田洋咸淡水交匯地帶,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令這里所產的蓮藕遠近馳名,不僅口感美味而且綠色健康。由于缺乏引導,這里蓮藕粉的生產一直不成規模。林玉微說,在婦女創新計劃的支持下,勝隆社區利用本社區有多戶農戶種植蓮藕以及社區部分婦女會加工制作蓮藕粉的優勢,集合社區婦女生產蓮藕粉,自創品牌,增加社區婦女的創業及就業機會。
2016年11月,勝隆社區隆重舉辦了一場“蓮藕宴”,不僅對外展示了當地特有的蓮藕文化,也讓更多人了解了勝隆蓮藕粉品牌。
據林玉微介紹,為了打開銷路,她們將產品送到技術監督局進行檢測,為勝隆蓮藕粉綠色無污染的質量做出了權威的證明;還聯合汕頭大學師生,設計出別出心裁的蓮藕粉品牌標識、禮品袋,并通過各種網上銷售渠道,利用自媒體的形式銷售蓮藕粉,發動廣大街道婦女干部積極幫助宣傳,通過用戶切身體驗,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推廣勝隆蓮藕粉。2016年制作的蓮藕粉目前已經售賣了250多斤。接下來,她們將考慮成立合作社,帶動社區更多婦女們一起創業致富,推動社區發展。
創業過程鼓勵農村婦女展示智慧
談及如何吸引更多的社區婦女參與到項目活動中來,林玉微告訴記者,在“婦女之家”指導下,她們形成了項目執行團隊,挨家挨戶進行摸查,真實了解農戶對于此項目的看法和建議。通過貼通知告示、發放宣傳資料、廣播、微信宣傳、走訪動員等方式,短短幾個月,項目就從只有十幾個人發展到今天60多個人的“大家庭”。
沒有技術,單純靠人也不是辦法。據林玉微介紹,為了解決社區婦女缺乏技術的情況,她們積極組織社區婦女參與到加工藕粉的生產活動中來,并利用項目資助的資金購置了磨粉機,一改人工磨粉的方式,提高效率。項目開展后,市、區婦聯和專家組多次到勝隆社區考察指導,并特邀來自香港、臺灣的專家為項目發展“支招”,令她們更加明晰了思路和方向,婦女們熱情頭更足了。
“一個項目能否成功、延續,主要在于‘人是否要做’,而不是項目本身;項目再好,沒有用心做也沒有用。”林玉微說,為了讓社區婦女有歸屬感,主動融入項目,她們在制作社區資源地圖、選擇及改造生產場地、設計藕粉包裝的活動中,讓社區婦女互相討論,鼓勵她們發表意見,展示了她們的經驗與智慧,讓她們有“當家作主”的感覺。果然,群策群力下,項目開展得更加順利,大家也對社區的人文環境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提升了對家鄉的歸屬感與責任感。
成立全市首個純女性種養合作社
驅車1個半小時,記者來到山區“荔”志媽媽發展計劃項目地——潮南區雷嶺鎮東老村。
東老村位于大南山麓,是省重點扶貧村,因盛產荔枝、龍眼,享有“荔枝之鄉”的美譽。全村人口約4880人,其中留守婦女約800多人,且大多生活貧困,主要以種植荔枝、龍眼為生。
山區“荔”志媽媽發展計劃項目負責人張淑賢告訴記者,由于設備不完善,技術落后,專業知識欠缺等原因,東老村的荔枝、龍眼產業一直擺脫不了“看天吃飯”的局面。
在項目支持下,東老村“婦女之家”立足東老村“荔枝之鄉”的基礎,由荔枝、龍眼經濟文化入手,通過成立合作社、舉辦培訓班、購置設備、開展系列宣傳活動、拓寬銷售渠道等相關舉措,推廣東老村品牌,激發東老村留守婦女的創新創業激情,取得了良好成效。
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團結凝聚婦女力量,東老村“婦女之家”在“婦”字上下功夫,成立全市首個純女性的種養合作社,目前集合了53名種養婦女為成員,成為項目的中堅力量。通過合作社,原本各家各戶零散的買賣如今有了統一的渠道,她們還積極參加電商培訓,學習探索網絡銷售渠道;聘請有關農科專家、技術人員舉辦培訓班,講授荔枝、龍眼栽種,培植,品種改良等專業知識,提高留守婦女的種植、加工、銷售水平。
最重要的是,在項目資金支持下,合作社購置了烘干設備,切實解決了因天氣造成的損失及鮮果滯銷問題,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效益。
農村婦女“變身”精干帶頭人
在肖映玲看來,打造婦女創新計劃不僅在于項目是否獲利,而在于項目能夠挖掘當地婦女的力量,提高運作項目的能力去營造社區。
肖映玲告訴記者,由于社工流動性強,往往一個項目結束,就要離開到下一個項目地,這不利于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項目的培養鍛煉,我們可以培養當地社區婦女成為骨干,讓她們能夠在未來工作中,以這樣的工作方法去發展社區,打造一支‘不走’的社工隊伍。”肖映玲說,“張淑賢就是這樣的一個代表。”
肖映玲猶記得第一次與張淑賢見面是在一次會議上,彼時張淑賢仍是一位靦腆羞澀的農村婦女,作為代表發言的她緊緊地握著材料照讀,并不懂得如何匯報。如今這才過幾個月,眼前的張淑賢變得開朗自信,甚至成為東老村的婦女帶頭人,積極帶動社區婦女們開展各種活動。
“這些事情其實大家都愿意做,只是缺乏帶頭人。”對于項目帶給自己以及社區的變化,張淑賢十分感激,她表示,下一步將圍繞銷售推廣、品牌宣傳等方面按計劃開展,同時,以項目為契機,進一步將影響輻射到全村。
雷嶺鎮婦聯主席林幕音告訴記者,創新項目開展以來,通過舉辦這些活動,東老村的面貌,尤其是社區婦女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轉變。社區婦女群眾的創新創業熱情被大大地激發,參與度比以前更高,更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她們的家人甚至孩子也開始關注和參與到項目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