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通信”為主要創新領域,深圳—香港地區在全球創新集群中排名第二,甚至超越了硅谷。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康奈爾大學等機構聯合發布了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其中顯示,中國的創新指數排名從2016年的第25位上升至第22位。
該報告首次對熱點地區“創新集群”進行排名,深港的創新表現讓人眼前一亮。深圳—香港地區為何能夠憑借“數字通信”領域的發明創新力超越硅谷?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深港之間有著怎樣的創新生態和互動邏輯?
灣區競逐
深圳—香港地區
創新能力全球第二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聯合發布《2017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國國際排名上升3位,從去年的第25位升至今年的第22位。其中,深圳—香港地區以“數字通信”為主要創新領域在全球“創新集群”中排名第二,僅次于東京—橫濱地區,引發不少關注。
該《報告》首次根據對“知識產權統計數據庫”進行大數據分析,以創造性活動的基礎專利申請為依據,從而對熱點地區“創新集群”進行排名。從圖表上看,世界各地的創新集群以黃色點狀“散落”各地,大部分地區的創新集群都較為稀疏,唯有美國東部、歐洲以及中國、日本和韓國分布最為集中。中國深圳—香港“創新集群”更是被單獨列出。在榜單上,中國深圳—香港、北京、上海均榜上有名,分別位列第2、第7和第19名。
在創新集群中,過半數的國際專利申請發明人集中在全球30個熱點區域,世界各大灣區在該榜單中的表現尤為突出。《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地區以“數字通信”為主要創新領域在全球“創新集群”中排名第二,該地區“數據通信專利數”占地區總專利數的41%,而深圳—香港地區同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比世界其他創新集群,排名第一的東京—橫濱地區的創新則更多樣化,“電子機械”“儀器”和“能源”僅占專利數的6.3%。排名第三的是圣荷西—舊金山地區(硅谷地區),創新主要集中在“計算機”(占總專利18.3%)領域,而這里也正是舊金山灣區。
協同創新
深港背靠各自優勢
聯手激發創新動能
深港為何可以憑借數字通信領域的專利優勢,力壓硅谷?深港創新集群強在哪些方面?
在專家看來,華為、中興、騰訊等創新巨頭企業在深港的創新崛起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這同時也說明該地區具備了世界級的創新生態環境,在制度、人才、創新網絡等多方面具有競爭力。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2016年全球企業申請注冊國際專利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通信設備巨頭中興通訊(ZTE)以4123項的PCT申請量排名第一,華為技術緊隨其后,以3692項專利申請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是美國通信技術巨頭高通公司,共申請2466項專利。日本的三菱電機公司和韓國的LG電子有2053項和1888項申請,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五。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認為,和硅谷相比,深港創新集群目前至少在四個方面有顯著優勢:以深港為核心,背靠珠三角,這里構筑起龐大的產業體系,可以讓發明創新迅速實現產業化;這里有龐大的產品交易體系,以深圳華強北為代表,從零部件到整機串起整條產品鏈;創新的成本相對偏低;深港兩地的資本市場發達,為科技鏈和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也讓很多產業基金、風投通過資本市場獲取收益。
大疆創新便是深圳、香港兩地創新深度互動的典型樣本。2006年,從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的創始人汪滔帶著技術和理想來到了中國制造業中心——深圳,在一所居民樓里,正式開啟創業之路。如今,作為全球無人機的開創者,大疆早已打破人們觀察世界的邊界,被業內人士譽為超級獨角獸。數據顯示,其在2016年無人機銷售額約為100億元,銷售收入中有八成來自于海外,占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70%的份額。
像大疆創新這樣鏈接深圳、香港創新要素崛起的創新企業還有不少。據悉,“深港創新圈”科技合作聯合資助計劃已累計聯合資助深港合作項目77項。
6月20日,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也對香港與深圳的創新互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專利申請指標來看,舊金山灣區落后于深圳和香港。但是從積極的互動指標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卻并非如舊金山灣區一般,所有要素之間保持著高頻率互相來往和互動,這點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表示,當下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正在發生“雙轉型”趨勢,即全球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轉型、單一大城市向大都市群轉型。香港與深圳背靠各自的金融和科技優勢,有更大交流融合的空間。
布局未來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串起灣區發展軸
在南方科技大學一棟5層小樓里,各種實驗儀器設備擺得滿滿當當。5月31日,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的課題組和研究團隊正式進駐這里。據悉,作為研究院的“主人”,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格拉布斯每年將有1—3個月在這里開展研究工作。
格拉布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研究院將以吸引國內外一流人才加盟,爭取在未來產出世界最優秀的科研成果。
作為深圳創新“十大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6月,目前在深圳的諾獎科學家實驗室已增至4個。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馬敬仁認為,這標志著深圳朝世界一流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前進了一大步。
除了科學家與頂級諾獎人才,眾多國際創新“巨頭”也在紛紛加快布局深圳—香港地區。
世界500強在深圳設立總部的消息接連不斷,美國蘋果公司華南運營中心、美國微軟公司物聯網實驗室等相繼成立,美國高通公司在深圳設立美國之外全球首個無線通信和物聯網技術展示中心。主導了世界上幾乎所有芯片架構的英國ARM公司計劃在深圳成立合資公司,更是被眾多科技界人士稱為“全球科技市場年度重大事件”。
諾貝爾獎得主、國際創新巨頭企業紛紛落地深港,深圳、香港兩地如何向世界第一創新集群挺進?
從珠三角城市群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升級,正在打開全新的想象空間。“灣區”比“地區”城市間的界限更模糊,更強調融合發展,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逐步深入,區域一體化將迎來全新發展階段。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在專家看來,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不僅將串聯起城市群內的創新要素,從粵港澳大灣區的層面觀察,如果能夠進一步延伸與香港對接形成灣區的創新軸,將推動經濟能級的跨越向創新能級上的飛躍轉化,形成珠三角其他城市的有效輻射。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總規劃師羅彥表示,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將已成熟或正在培育的高新科技園區和多元化的創新產業空間像串珍珠一樣串起來,將在這里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產業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