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愛好者在“永慶坊”內撫琴。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11月30日,2018第23屆秋季廣州藝博會于琶洲開幕,當天也是2018廣州文交會開幕首日。本屆廣州藝博會迎來40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家藝術機構,超2.5萬件原創藝術品亮相現場。“走進永慶坊,留下城市的記憶——廣州非遺展”是其中一大亮點,超30位非遺大師到場展示各類藝術品并現場秀手藝,凸顯廣州非遺的魅力。
把“永慶坊”搬進藝博會
11月30日,一場別出心裁的廣州非遺展將老西關的永慶坊“搬”進了藝博會現場。本次非遺展以“走進永慶坊,留下城市的記憶”為主題。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廣新局主辦,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協辦。
“廣州非遺”特展專區是整場非遺展最受矚目的亮點。現場按廣式家居格局布置,客廳、書房、茶室、琴房一應俱全,嶺南派古琴藝術傳承人謝東笑在“永慶坊”內撫琴待客,粵韻琴聲環繞,令觀者仿佛走進了廣府人家。
“我們將‘永慶坊’還原到非遺展的現場,就是要突出廣府日常生活場景。展示從傳統的西關大屋延伸到外部公共空間,往外走就能看見市集。”策展人劉曉希介紹,此次非遺展還原廣式傳統生活空間的理念,要向公眾傳遞廣州非遺“源于生活”“生而時尚”的核心主題,希望帶給市民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本屆廣州非遺展設置5大功能展區、3場主題對話、6場經典非遺節目展演、5個非遺+獨家創新項目發布與簽約交易、包括19個“廣作”非遺項目融合而成的“當代廣州情景生活空間”、9項非遺養生美食互動體驗、6大“非遺+”服務創新。
在展演對話區,以“對話廣作——激活·融合·共生”為主題,邀請文化企業、高校、美學研究、文化等各方面的專家和非遺傳承人一起,思考并探討廣作收藏與日用的“當代IP化價值”發展路徑。
借助2018廣州文交會的優勢平臺,會上發布了《廣州非遺+文化資源交易與合作手冊》,系統呈現當前廣州非遺的文化合作資源,以開拓廣州非遺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嶺南畫家展現中國詩意
本屆廣州藝博會展覽規模從以往3萬平方米擴張到4萬平方米。今年的花城館重點策展“人文生活美學——城市公共藝術主題展”,實現藝術與城市、藝術與時尚、藝術與生活互動,既提供審美興趣的功能,也滿足生活方式和實用的需求,呼吁人們關注所生活城市的人文生活美學,實現城市的人文關懷與情感回歸。
旅居加拿大的中國當代畫家笠夫,攜代表作《早春圖》在本屆藝博會年度大拍中亮相。作品畫面通篇骨法用筆,氣韻生動,古意盎然。
笠夫是深圳成長起來的畫家。他生于書香家庭,幼年即熱愛藝術,青少年時期受到著名鑒賞家楊仁愷先生的指點。2016年,作為加拿大維多利亞溫切斯特畫廊重點推介的東方藝術家,笠夫舉辦了近一個月的《詩意中國》個展,以中國畫傳統的純正根脈與鮮明的個性語言博得不少海外藝術愛好者的青睞。
本次亮相《早春圖》傾注了笠夫的濃厚情感,“希望作品能傳遞出一種理念:寧靜、淡雅、淳厚的東方美,是心靈的‘解藥’,也是人們希冀的歸宿”。
“花城花香——粵港澳大灣區當代藝術家邀請展”也在今年藝博會期間亮相。展覽濃縮呈現粵港澳大灣區的風土人情,講好“灣區故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產業高峰論壇”也在藝博會期間舉行,探討如何打造共同的精神人文家園,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者的歸屬感和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