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走進廣東 > 嶺南文化 > 文化在線

《馬思聰作品集》、定友圖書館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再推新成果

時間 : 2020-09-04 09:57:49 來源 : 南方+客戶端
【打印】 【字體:

  9月3日,“‘銘記烽火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系列活動在韶關、梅州、清遠、云浮四市舉行。

  系列活動由省文化和旅游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自然資源廳、教育廳、廣播電視局聯合韶關、梅州、清遠、云浮市政府共同舉辦。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市民跟隨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探尋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足跡,傳承華南教育烽火精神。

馬1_副本.jpg

韶關主會場活動。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同日,在廣州市的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由省自然資源廳、文化和旅游廳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還共同主辦了“‘烽火課堂勿忘先師’——再現華南教育歷史主題展暨‘品粵游徑’研學營活動”。

  抗戰時期文藝作品,在韶關重現

  昔日烽火,歲月留痕。上午10時,在韶關大村村主會場,廣東省話劇院、廣州交響樂團和韶關學院演出團隊帶來配樂朗誦、小提琴演奏、歌唱等文藝表演,節目大都選自曾在韶關教學、工作先賢的佳作。

馬2_副本.png

廣東省話劇院配樂詩朗誦。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廣東省話劇院表演的配樂詩朗誦《遷韶校中書事十首》正出自“嶺南才女”冼玉清,記述了作者在嶺南大學抗戰期間搬遷到粵北韶關大村時,艱苦辦學的個人生活和生命體驗。

馬3_副本.jpg

廣州交響樂團首席、副團長張毅與“飛·粵”四重奏在韶關現場演繹獨奏與弦樂四重奏《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片段。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廣州交響樂團首席、副團長張毅與“飛·粵”四重奏現場演繹的獨奏與弦樂四重奏《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片段,由著名音樂家馬思聰1943年作于粵北。男聲小組唱《烽火書聲》則根據抗戰時期大中院校遷粵北韶關的坪石、曲江、犁市等地展開教學為歷史背景而創作。

  活動現場,一座冼玉清雕像在玉清書舍前揭幕。在大村村文化廣場,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專家們還為廣大群眾舉辦了義診活動。

  在大村研學基地,玉清書舍、冼玉清雕像、四姑醫務室、大村小舞臺、紀念廣場等,已成為韶關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韶關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啟宇表示,要繼續深入挖掘華南教育歷史內涵,加快研學基地項目建設,將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打造成民眾緬懷歷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馬思聰作品集》唱片首發及捐贈

  3日下午,在韶關樂昌坪石管埠主會場舉辦了《馬思聰作品集》唱片的首發及捐贈儀式。

馬4png_副本.png

3日下午,在韶關樂昌坪石管埠主會場舉辦了《馬思聰作品集》唱片的首發及捐贈儀式。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據悉,這張專輯是廣州交響樂團為紀念馬思聰先生、挖掘傳播優秀中國音樂作品專門錄制,由常任指揮景煥執棒,并特邀著名小提琴家徐惟聆擔綱部分曲目的獨奏。專輯曲目包括馬思聰的《第一交響曲》《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和《思鄉曲》。

  “選擇在馬思聰《第一交響曲》和《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誕生地——韶關進行唱片首發,意義非凡。”廣州交響樂團團長陳擎表示。

  首發儀式后,還舉行了馬思聰手錄密紋唱片的捐贈儀式。廣州美院梁迪宇副教授將這張飽含歷史滄桑、意義非凡的唱片交到了張毅手上,代表一段跨越時光的歷史傳承。

馬5_副本.png

管埠主會場還舉行了馬思聰、王慕理夫婦雕像揭幕儀式以及簡短的文藝表演。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此外,管埠主會場還舉行了馬思聰、王慕理夫婦雕像揭幕儀式以及簡短的文藝表演。張毅在當年馬思聰、許幸之經常散步談藝的“詩音漫道”上深情演奏了馬思聰的《思鄉曲》,用音符追憶廣東前輩音樂家,喚醒一代人心中的紅色基因。

  定友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

  當天,在樂昌坪石老街圖書館舊址上,依據史料記載修繕、還原,由廣東省博物館、省立中山圖書館聯合策劃打造的一座新圖書館——定友圖書館如約與公眾見面。

馬6_副本.jpg

定友圖書館。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定友圖書館是“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打造的重要節點。抗戰時期,中國圖書館學家、中國近代圖書館學和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先生在韶關樂昌坪石度過艱難的“守家產”日子。

  在定友圖書館內,由廣東省博物館策劃和制作的“與圖書共存亡:中國圖書館屆一代宗師杜定友在抗戰中”正在展出。展覽結合老照片及視頻資料,展出杜定友生平事跡、曹讚先生“坪石中大系列油畫”和杜定友語錄。

馬7_副本.jpg

定友圖書館。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此外,由粵博策劃的另一展覽——“藝術交響 教育篤行:抗戰烽火中的中山大學師范學院”在原中山大學師范學院舊址管埠村展出,聚焦藝術與教育兩大主題,以一批珍貴檔案文獻揭開“管埠中師”塵封的教育文化遺產,探尋“管埠中師”的歷史軌跡,重新認識當年師范教育對中國教育歷史的意義。

  分會場活動:致敬先輩,傳承歷史

  活動當天,在梅州、清遠、云浮等地分會場還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致敬先輩,傳承歷史。

  梅州市在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梅江區金山頂原梅縣博物館,五華縣岐嶺鎮榮福村,興寧市朝天圍、報福寺等地分別舉行華南教育歷史文史資料圖片展、梅州主流媒體和文藝創作團隊“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采風行、“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辦學紀念儀式、“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研學座談會等四個特色活動,傳遞了當年廣大師生在抗戰烽火中不懼危難,堅持立德樹人、賡續學脈的艱苦奮斗精神。

馬8_副本.jpg

主題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清遠通過舉辦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文藝匯演;專家介紹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辦學情況;參觀省立文理學院、附中(粵秀中學)、附小辦學舊址;開展專家進校園講課等形式,向公眾講述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過去的辦學情況、抗戰故事和感人事跡,使現場人員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洗禮。

  在云浮分會場,通過舉辦“銘記烽火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主題展覽,多視角、全方位展示革命史實,充分體現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重大意義,傳承紅色文化,發揚革命精神。

  知多D:修繕一批研學基地歷史建筑

  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是塵封已久卻異常珍貴的教育文化遺產。先輩們居住于簡陋的民宅和木板宿舍,授業于烽火中鄉野的“校園”,為教育事業無怨無悔,為文化堅守嘔心瀝血,產生了一批流傳至今的藝術作品和學術成果,鍛造了一批勇于擔當的“文化人”。

  近年來,廣東省高度重視挖掘和整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工作,結合五年來南粵古驛道歷史挖掘、保護和活化的新成果,先后完成了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辦學舊址、定友圖書館、亞南書舍、礪儒書舍、玉清書舍等一批研學基地歷史建筑的修繕工作。

  在挖掘整理研學基地的遺跡遺存相關歷史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將遺跡遺址納入文物保護單位等方式及時制定了相關保護措施和方案,避免了“三清三拆”中出現“一刀切”失誤,有力促進了研學基地相關文物保護工作。

  此外,廣東還通過開展專題宣傳推介、研學旅行、錄制紀錄片等方式對研學基地進行了宣傳推廣,促進了研學基地活化利用,吸引廣大學子自覺走進研學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