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廣東作為“海絲”文化的發源地,歷史上一直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經濟優勢。近幾年來,惠來縣委、縣政府致力于海洋文化的挖掘,以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為契機,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挖掘海洋藍色文化的潛力,不斷增進與海內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溝通,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這對促進惠來沿海經濟、文化建設的發展起到強勁的推動作用。
粵東古邑海濱新城
惠來縣是粵東古邑,揭陽市轄縣,位于廣東省東南沿海,潮汕地區南部。東臨汕頭市潮南區,西接汕尾市陸豐,北鄰普寧,南瀕南海。惠來縣城古稱“葵陽”,舊為“惠州來潮第一都”。惠來沿海歷史文化淵源深厚,現存古代“海絲”遺跡眾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古為百越之地的惠來,秦漢屬南海郡揭陽、博羅兩縣地。東晉咸和六年(331),分揭陽縣地置海寧縣,屬東官郡,治所在惠來西部。唐武德四年(621)并入海陽,屬潮州府。明嘉靖三年(1524),分潮陽、海豐兩縣地置惠來縣,因縣治設于惠來都,故名。
惠來縣旅居港澳臺和海外的僑胞有20多萬人,是廣東省著名僑鄉。全縣陸地面積125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9.5公里。惠來縣是揭陽市唯一的沿海縣,神泉港是國家一級漁港,也是廣東省示范漁港,靖海港是全省港澳進出口貨物裝卸港。
惠來縣位于深圳與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廈深高鐵和深汕、普惠、揭惠等高速公路貫穿縣境,距離潮汕國際機場僅需近1小時車程。神泉港是可建設30萬噸級碼頭的天然深水良港,擁有建設超大型工業裝備基地和承載巨大經濟實體的能力與優越條件。隨著中石油2000萬噸煉油項目的開工建設,惠來成為廣東省四大能源產業基地之一。這座海濱新城,必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海洋文化神奇獨具
惠來自古以來是粵東地區重要的對外貿易門戶,海上運輸業發達,船只往來眾多。據清康熙廿六年《惠來縣志》記載:“港門:神泉港、蠔口港、華清港、甲子港(今屬陸豐市),以上數港具海舟灣泊之所。”有海灣7處,近岸海域島嶼27個,有神泉、靖海、資深三個天然漁港。
惠來沿海是我國三處海市蜃樓出現地之一。每逢春夏之交,海市蜃樓常出現于惠來縣神泉港西南海面,景象有古代的臺亭樓閣,有現代的高樓大廈等。同一次蜃景也變幻莫測,若隱若現,景象萬千,蔚為壯觀。蜃景一年出現一次或數年出現一次,也有一年多次的時候。長則幾小時,短則十幾分鐘,甚至一瞬即逝。
據《惠來大事記》記載:“1957年3月19日下午1時至黃昏,神泉港海面天幕上,出現一次為時將近6個小時的海市蜃樓。”是有史以來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海市蜃樓。當地漁民總結為觀察氣候經驗,有“景遠候風,景近候雨”之說。
海角甘泉,位于惠來縣神泉鎮區東南角。宋時這里是海灘上一個淡水泉眼,明時砌成泉井,其時神童蘇福題撰獨腳聯:“抉(快)取攜而不竭任鹵浸咸蒸獨標平淡”。清乾隆年間惠邑知縣王瑋建甘泉亭,將蘇福獨聯刻于亭柱上,并豎碑撰文。幾百年來,神泉吸引著不少文人墨客前來雅興續聯。清代賢哲詠神泉詩句:“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后改稱“海角甘泉”。
海防遺址位置顯要
惠來縣境外環南海,海域遼闊,水陸進出自由,歷來是軍事海防要地。唐宋時期,靖海已有漁民居住,元朝順帝時期,潮陽大坭都后表樓十八鄉村民因受海寇侵擾遷移到此。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朝廷逐步總結了軍隊建設和管理經驗,凡軍事上重要的地方都設置衛所。廣東都司在此設置千戶守御所,隸屬于潮州衛,設千戶總兵,平息寇患,建置炮臺,安靖海域,定名“靖海千戶守御所”,簡稱“靖海所”。
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春,地方上奏朝廷,稱當地村民鄉民苦于海寇為害。明嘉靖二十八年奉旨修筑靖海城,經歷13年始成。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雍正五年(1727)年又修。城墻周長501丈,墻高1丈4尺,城墻兩邊系條石壘筑,中夯灰土。現存古城墻上布滿垛口,垛上有望孔,城墻頂上有跑馬道。
靖海城因地貌如象狀,故別名“象城”。古城門仍舊保存完好,鐫有“表海勝概”“靖海安瀾”“萊鑰永固”的匾額。古城內地勢中間突起,向四面傾斜,貌似覆鼎,城內有四條石板大街形成十字形,直通4個城門。
靖海炮臺,位于惠來縣靖海鎮驛后村旁,始建于清代,為石磚砌筑,建筑面積638平方米,距離資深炮臺10里。該炮臺與資深炮臺相呼應,稱為“靖海南北炮臺”。澳角炮臺,位于惠來縣神泉澳角村西北側的海邊高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為防倭寇而建,屬南澳鎮海門營。東至溪東炮臺5里,西至神泉炮臺5里。
明、清時期,惠來縣沿海設置炮臺、煙墩(烽火臺),以拒倭寇、海賊。據清雍正九年《惠來縣志》記載“康熙廿一年壬戌冬十月,改建墩臺五處。一筑神泉溪東、一筑靖海所西、一筑湖口港、一筑石碑澳、一筑田心寨”。清代康熙年間全縣沿海設置煙墩數處,許多海防遺址至今尚存。
“海絲”節點特征凸現
惠來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有其文化特征與地理地位,有神泉港、靖海港、廣利王廟、靖海海關、石碑山燈塔等見證“海絲”歷史的文物古跡。據清雍正九年《惠來縣志》記載“靖海為東南屏藩,神泉為南海門戶”。
●神泉港
神泉港位于惠來縣城南部,距汕頭港60海里,距香港137海里。龍江、鹽嶺河、雷嶺河匯集于此出海,屬河口灣型海港。清雍正九年《惠來縣志》記載“神泉在邑治之南十五有大港通海,港內一支西達龍江,一支直抵南關接合濠流,為縣之門戶”。
神泉舊稱“神前”,是一個小島,稱“后溪島”(時屬潮陽縣酉頭都)。島東北面是閩粵商船往來避風停泊之處,進廟燒香者逐日增多,開始有漁民在此定居創業。至宋末元初,后溪島東部逐漸積聚泥沙,與陸地相連形成半島。明代初期,漁業、造船業、商貿逐步形成,江浙閩等商船經常停泊于此,船只進出港口頻繁,成為潮汕物資集散地。
明永樂三年(1405)六月,鄭和第一次奉命下西洋,最遠到達印度西岸。宣德六年(1431),由于前來朝貢的外使者、通商客旅,比起永樂年間十分稀落,朝廷決定重振國威,派60多歲的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相傳,當時鄭和的船只途經此地,曾在神泉港建倉庫儲備物資。
●靖海港
靖海港位于惠來縣城東南部,距潮陽海門港11海里,距神泉港12海里,是潮汕進出口物資的轉運點,原港池多烏泥,故稱烏涂港,后改稱靖海港。為潟湖型天然港,惠來縣東部關門山一帶水源,匯集獅石湖由此出海,臺風汛期船只可到獅石湖停泊避風。
舊時,許多商人集聚于此,貿易活動非常活躍。潮汕內陸出產的紅糖、茶葉、夏布、抽紗、蘿卜干、玉器、陶瓷等等,大多從這里出口到東南亞、香港一帶,并從南洋進口木材、橡膠等原材料進入內地。神泉港、靖海港見證了惠來沿海貿易的變遷和發展。
●廣利王廟
廣利王廟,今稱“神泉古廟”,位于神泉城內,始建于唐代憲宗年間。據清康熙廿六年《惠來縣志》記載“廣利王廟在神泉城外之西”。唐憲宗元和庚子年(820)有福建胡氏等商船,因商船主人信仰南海廣利王,其船從廣州啟程時曾往南海神廟祭祀,從粵返閩于海面遇強臺風。此時,全體船員驚惶無助之際,胡氏、陳氏等6人便在船上焚香對天禱祝,求廣利王庇佑平安到達后溪島避風,即在島上筑建廣利王廟奉祀。果如所求,胡氏當年便在島上建廟,也就是現存的神泉古廟。當時廟內有鎮廟大鐘一座,重約600斤。鐘上鑄有“大唐元和庚子中秋,福建胡其成等六人敬贈”字樣,古廟成為古代惠來對外貿易和交流的重要佐證。
●靖海海關
靖海是海上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船只大多經過此地。明、清時期浙江、福建、香港等地有商船往來于此。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設立靖海海關分口,屬潮州總口(常關)管轄,主要是管理惠來港口的有關事務。海關的設立,為港口貿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包括中外海船、商船的安全問題,衛檢、安檢等各方面都要在這里進行。在靖海城南門外至今仍存留著海關舊址,靖海海關分口是海上貿易的見證。
●石碑山燈塔
石碑山燈塔,位于靖海港西南處的石碑山,是汕頭至廣州海上第二轉向點,歷來是海上航行和漁民歸航的重要標記,為進出港口的船舶引航指道,它不僅是惠來一個標志性建筑,更是揭陽市“海絲”建設的一座重要航標,素有“亞洲第一燈塔”美稱。
據《惠來縣志》(2002年版)載:“石碑山燈塔,清光緒八年(1882)由萬國公司興建,權屬英國,民國21年(1932)由中國接管,塔高120英尺,呈圓形塔身,油以黑白二色相間橫帶,故有花燈柱之稱。民國32年(1943)拆毀,民國37年(1948)重建,為110英尺高之斜格鋼塔。燈光中心離高潮水平面146英尺,白光環照閃光燈,電力發光。自日落至日出,每隔10秒鐘閃光1次,視距17海里。新中國成立前夕又折毀,1954年重建,1970年設石碑山導航臺,使用現代化導航器。”
惠來有深厚的海洋文化、悠久的海防遺址、明顯的“海絲”節點等文化遺產。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惠來縣將在揭陽市沿海經濟文化發展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并將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