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剛起步,喜訊傳來: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頒發,廣東主持和參與的31個項目獲獎,占獲獎項目總數一成以上!
國家科技獎豐收,是廣東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初見成效的一個縮影。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和中央部署,廣東堅定不移地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去年以來,“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的行動綱領和總路線圖繪就,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啟動,全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
政策引導、揚長補短、區域輻射,發揮市場機制優勢,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條創新驅動發展的“廣東路徑”,越來越清晰。
政策引導:創新驅動發展成為“總抓手和核心戰略”
廣東的多位市委書記、市長至今記憶猶新,2015年春節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他們就來到深圳,參加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省委、省政府發出“動員令”,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總抓手和核心戰略抓好抓實,南粵大地邁開了新一輪創新驅動的堅實步伐。
創新驅動發展,為什么會上升到“總抓手和核心戰略”的高度?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黨的十八大從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出發,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寄望殷殷,要求廣東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鳳凰涅槃”。不僅地區生產總值要支撐全國,結構調整也要支撐全國,做創新驅動排頭兵。
創新驅動,政策先導。廣東大力培育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為創新提供土壤、陽光和養分。省委、省政府專門成立了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領導小組,由省委書記胡春華擔任組長,加強戰略部署和全局指導。
省委、省政府發出《關于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的意見》,提出“將廣東省建設成為體制創新的探索者、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和產業創新的策源地”。從2017年、2020年、2030年三個時間節點,提出“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2030年,要實現向創新型經濟強省轉型,建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進入創新型地區先進行列。這意味著,廣東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了行動綱領和總路線圖。
廣東出臺了一大批松綁和優惠政策,激發社會創新活力。去年省政府1號文就是《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簡稱“粵12條”,從創新券補助、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用地和財政補助,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和人才安居等方面,提出了多個在國內首次探索實施的重大創新政策,又出臺多個配套文件,充分體現了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教授當股東、當老板,原來還有點擔心,現在受到政府鼓勵了!”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陳志強說,過去的政策制度對科技成果轉化有很多障礙,去年出臺的《廣東省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實施方案》等新政策著力推進科技成果所有權、處置權、收益權、分配權改革,將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下放到院校,大大激發學者創新的積極性。
揚長補短:以企業創新為主體抓住“牛鼻子”
搞創新,要摸清家底。
廣東的“短板”,在于整體科教資源比北京、上海和江浙地區相對落后,創新源頭動力不足:“長板”則是市場化程度高,制造業發達,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產業的能力強。
務實的廣東人的策略,就是“揚長補短”。
“揚長”,揚的是市場機制之長。廣東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以企業創新為主體,把創新驅動的落腳點放在構建更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具體抓手非常實,就是抓高新技術企業,抓科技企業孵化器。據統計,廣東存量高新技術企業超過9000家,數量居全國第二,主要分布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機械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產品產值超過1萬億元,總收入超過2萬億元,成為全省科技創新主力軍。
胡春華強調:抓高新技術企業就是抓住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牛鼻子”。按照國家評定高新技術企業的標準,倒逼企業在技術攻關、成果應用、人才引進、科研投入、企業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達標升級,進而推動各級政府抓好創新驅動發展的各項工作。
為了引導企業投入研發,廣東在國內率先提出,運用財政補助等機制,激勵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省財政設立補助專項資金,三年計劃投入75億元。還組織全省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后備庫申報工作,入庫企業最高可獲得500萬元補貼。廣東力爭到2017年,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在培企業超過10000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2000家以上。
“補短”,補的是科教研發短板。為了解決高水平大學和理工科高校不多、服務與支撐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重大需求力不足等問題,廣東去年組建了新的省科學院,啟動了高水平大學建設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工作,省、相關地市財政投入100多億元。因技術服務、成果轉讓而誕生的新型研發機構,也在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涌現,成為創新奇兵。
今年省委“1號文”,又提出推動全省理工科大學和理工類學科的大發展,到2017年全省理工類大學生占比要提高到40%,到2020年提高到47%,進入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科評估排名前10%的理工類學科數量實現翻番。
“廣東這輪建設是大手筆、大氣魄!”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陳新興奮地說,借助政策東風,廣東高校科研實力特別是理工科實力有望躍上大臺階,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更多的源頭活水。
區域輻射:珠三角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提升
不久前,蘋果公司原創意總監加盟華為,特斯拉研發團隊原高管和蘋果公司原資深工程師加盟大疆創新。這兩個“挖角硅谷”的故事,讓深圳、珠三角的創新吸引力備受矚目。
珠三角以占全國0.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9.08%的GDP,也聚集了優質的科技創新資源。廣州、深圳可謂兩大“創新極”,擁有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的路徑很明確:發揮廣深兩極的輻射作用,帶動珠三角,逐步輻射到粵東西北,形成圈層效應。
去年1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珠三角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上此前深圳已成為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珠三角同時擁有兩個國家“自創區”。省長朱小丹指出,珠三角要努力建設我國開放創新先行區、轉型升級引領區、協同創新示范區、創新創業生態區,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中心。
2015年,珠三角最閃亮的“創新之城”無疑是深圳。而珠三角制造業最令人驚喜的轉型樣本,則是華為手機在世界范圍的熱賣。顯然,支撐華為競爭力的,絕不僅僅是工廠車間里的生產能力,而是遍布全球的各類實驗室的研發能力。
在珠三角原有強大的制造業基礎上注入創新內涵,使其競爭力向上游研發、設計和下游品牌、銷售兩端延伸,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提升,實現制造企業的服務化轉型,這是珠三角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方向所在。
走馬珠三角,機器人接管制造業流水線,“世界工廠”向“智造硅谷”轉身,一場創新巨變正在發生。
粵東西北創新發展不甘落后,汕頭以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落戶為契機,打造創新型經濟特區;河源高新區成為粵東西北地區首家國家級高新區;湛江力推科技創新,打造北部灣中心城市……
南粵熱土上,創新資源正在加速集聚,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目前,全省技術自給率達70%,接近創新型國家/地區水平;有效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保持全國第一,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一半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和研發人員,規模均為全國第一。廣東經濟發展對全國總體經濟和戰略結構調整的支撐作用更為突出。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創新驅動,正在深刻改變這個古老國度的發展軌跡。展望“十三五”,廣東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藍圖已經繪就,路徑愈發清晰。
嶺南春來早,一個創新的春天已經迎面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