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各地市委全會報告凸顯發展新理念
發力創新發展 珠三角加速邁向“驅動拐點”
新年伊始,珠三角各市紛紛召開市委全會,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廣東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謀劃“十三五”發展。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關鍵之年。面向未來,珠三角將以什么方式行進?南方日報記者盤點梳理各市全會報告發現,“十三五”新開局,珠三角各地重點謀篇布局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各市還搶抓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機遇,加快布局先進裝備制造產業。
趨勢1.優化發展
珠三角爭創多項“第一”
記者瀏覽珠三角各地市委全會報告發現,各地成績單中曬出多項“第一”,折射出經濟新常態下珠三角發展的矯健步伐。
深圳發展拿下多個“全國第一”,讓人眼前一亮。去年深圳財政收入7240億元,增長30.2%,增速在全國大城市中排名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05%,目前世界范圍內只有以色列和韓國超過4%。深圳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2年居全國首位。
珠海去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達2038億元,同比增長10%,增速躍居全省第一位,人均GDP約2萬美元。珠海連續兩年蟬聯中國社科院宜居城市競爭力全國第一,入選國家首批生態園林城市。
佛山新城成為全國第一批“中歐城鎮化合作示范區”,并榮獲“首屆中歐綠色和智慧城市獎”。
江門探索江澳金融合作,成為全國首個與澳門簽訂金融合作備忘錄的地級市,同時深入推進廣東唯一的全國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工作。
中山本科與重點本科錄取率均高居全省第一,率先創建成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
趨勢2.創新驅動
搶占國家自創區新風口
縱觀珠三角各城市的全會報告,均是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展開。其中對創新著墨尤多,這也預示著,在“十三五”開局,珠三角將著力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
作為創新標桿的深圳,全會報告65處提及創新。其中提出,要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圍繞基因工程、干細胞、移動通信、節能環保、智能裝備、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力爭全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09%。2015年,這個數字是4.05%,按照2015年深圳GDP總量17500億元計算,4.05%的資金是超過700億的驚人投入。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為珠三角各地創新戰略的關鍵詞。
當前,廣州正抓緊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嵌入全球創新鏈條、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廣州提出,將建立自貿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機制,同時抓緊出臺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方案,實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三年行動計劃。
珠海的全會報告69處提及創新。珠海將搶抓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機遇,發揮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和橫琴、高欄、高新三大平臺整體統籌的乘數效應,實現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的轉換。
東莞在謀劃以參與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加快構建“創新核—創新軸—創新網”的創新體系,主動承接廣州、深圳全省創新“雙核”的輻射,全面融入珠江口東岸創新走廊發展。而中山將整合各專業鎮的創新集聚點,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落地實施。
佛山的兩大創新提法讓人耳目一新:佛山將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積極發展和利用行業最新科技成果,在專業領域和重要環節上成為“小眾領袖”,占據核心市場;打造以“工匠情懷”為內涵的“人才特區”。
江門把“創新驅動取得突破”列為“十三五”時期的重大任務,將圍繞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做文章,打造珠西智谷、珠西創城等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競爭力強的民營骨干企業和科技型小微企業。
而在惠州,創新能力、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工業技改被作為落實創新驅動的“五大抓手”。惠州將力爭到2020年邁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
肇慶將創新作為轉型發展的新動力,將加快肇慶高新區創新驅動引領,積極培育和引入高新技術企業,大力培育引進創業創新型人才。
事實上,珠三角的創新發展全國關注。新華社日前撰文稱,珠三角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拐點”正在來臨。
“制度創新一直是珠三角的優勢,這大大促進了珠三角企業科技創新的發展。”省人大代表、廣州市社科院產業經濟與企業管理所所長尹濤說,珠三角的企業早就自發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推動創新驅動,政府和市場的力量要擰成一條繩。
趨勢3.從供給側發力
“世界工廠”邁向“智造硅谷”
“十三五”開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幕開啟。作為中國制造業重地的珠三角,機器人接管制造業流水線,“世界工廠”向“智造硅谷”轉身,創新巨變正在發生。
從珠三角各地的全會報告看,珠三角各地正在向裝備制造業發起沖刺。
珠海提出,將聚焦海工裝備、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特色優勢產業,突破核心零部件,加速產業集聚,全力建設沿江沿海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以格力國際智能制造基地、國機機器人產業園和云洲智能無人船產業基地為重點,爭取智能制造取得較大突破。
佛山、東莞這兩大制造業大市,正在從供給側發力讓制造變成“智造”。
佛山將圍繞產業發展推進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從降成本、助融資、促創新、拓市場和強保障五個方面梳理重點改革事項,制定改革試點專項行動計劃。同時,佛山將支持企業加大設備更新和智能化改造投入,打造珠江西岸萬億規模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基地。
東莞將大力開展融資租賃“機器換人”,力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0%,到2020年達到1000億元左右。2016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件聚焦機器人產業,將從以需引供、產業培育、全鏈布局等方面對全市機器人發展作出全面部署。
中山加快出臺智能制造實施方案,推動制造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重點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
江門要打造高端軌道交通裝備修造產業基地、物流運輸及海工裝備生產基地、清潔能源裝備制造基地、高技術專用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摩托車整車及零配件裝備制造基地、光通訊和視像裝備生產基地。
趨勢4.夯實基礎
廣深珠城市工作謀篇布局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更是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的第一年。
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工作的價值指向。南方日報記者梳理發現,珠三角各城市全會報告也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城市工作,特別是廣州、深圳、珠海三市,在城市工作上均有大動作。
在廣州,曾經臟亂差的城中村正在變靚、變干凈,“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的城市環境建設正在樹立起一批城中村“治理地標”。廣州將堅持不懈抓好城市環境創建,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重點,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人民群眾在廣州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幸福。廣州還將實施提升社會建設短板項目工作方案,完善社會建設評價體系。
深圳啟動“城市管理治理年”,將全力加強城市安全管理和隱患整治。除了從嚴執行安全生產標準和監管措施,突出重點領域全面動態排查,堅決防止發生重特大事故,深圳將進一步加強城市安全應急力量、手段和機制建設,提升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深入推進“平安深圳”建設,健全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注重夯實基層基礎,加強重點區域治安整治。
珠海則在加快國際宜居城市的建設步伐。珠海將突出智能化、精細化、法治化城市管理,夯實基礎,把城市基礎信息數據庫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實現地下管線、交通、環保、建筑等各類信息的大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