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進入創新經濟體行列
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
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廣東“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二五”時期,廣東克服內外壓力,精準發力,確保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規劃目標。
“十三五”是廣東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廣東要確保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更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和指導廣東發展,在新常態下繼續努力走在發展前列。梳理“十二五”數據可以發現,廣東的很多率先實踐和突破,正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即日起,南方日報推出“從‘十二五’數據看廣東五大發展”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在剛剛順利閉幕的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人大代表們在審議省長朱小丹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不約而同發出一聲感慨:“十二五”時期,廣東經濟年均增速達到8.5%,超出預期0.5個百分點,當真來之不易!
更為可喜的是,廣東同時實現了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大跨越,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綜合指數從2010年的75.9%大幅提升超過10個百分點,2015年預計達86%。
堅持創新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創新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正是廣東產業結構向中高端轉變的最重要動力和最關鍵因素。
“十二五”期間,廣東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從1.76%提高到2.5%,技術自給率從65%上升至71%。
從國際看,目前中國研發投入總量已超歐盟,僅次于美國;研發投入強度超過2%,并計劃在2020年實現2.5%的目標。從國內看,廣東是繼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后,首批跨過2.5%關鍵拐點的省市區。特別是深圳,2014年研發投入強度預計達4.05%,是G8國家平均水平的近2倍,而全球超過4%的國家只有以色列、韓國兩個。
廣東這兩項指標均達國際通認關鍵拐點,意味著廣東已進入創新經濟體行列。
記者獲悉,2015年廣東有效發明專利量超過13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約1.3萬件,均保持全國第一,創新驅動發展開局順利,成效顯著。
近年來,廣東省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完善創新機制,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至2015年底,廣東擁有珠三角和深圳兩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萬家。
目前,廣東正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努力走出廣東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根據規劃,到2030年,全省研發投入強度將超過3.5%,技術自給率保持在75%,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0%。